中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自20世纪80年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提供服务。保持高精度时空基准,推动与其他导航系统时间坐标框架的互操作。北斗系统时间基准(北斗时),溯源于协调世界时,采用国际单位制(SI)秒为基本单位连续累计,不闰秒,起始历元为2006年1月1日协调世界时(UTC)00时00分00秒。北斗时通过***授时中心保持的UTC,即UTC(NTSC)与国际UTC建立联系,与UTC的偏差保持在50纳秒以内(模1秒),北斗时与UTC之间的跳秒信息在导航电文中发播。北斗系统发展目标,满足***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发展北斗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导航发展成果,提高***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北斗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古***明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又象征着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导航、授时服务的行业特点,同时还寓意着中国自主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代表了北斗导航系统开放兼容、服务***;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建设原则:
1.自主。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具备向***用户***提供导航服务的能力。
2.开放。免费提供公开的导航服务,鼓励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兼容。提倡与其他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鼓励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渐进。分步骤推进北斗系统建设,持续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性能,不断推动导航产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北斗三号系统向前兼容北斗二号系统,能够向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服务。采用在轨、地面备份策略,避免和降低突发在轨故障对系统服务性能的影响;采用地面设施的冗余设计,着力消除薄弱环节,增强系统可靠性。北斗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导航、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和授时能力,***精度为分米、厘米级别,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按照国际民航标准,开展北斗星基增强系统设计、试验与建设。已完成系统实施方案论证,固化了系统在下一代双频多星座(DFMC)SBAS标准中的技术状态,进一步巩固了BDSBAS作为星基增强服务供应商的地位。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