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由于其根植于皇都京城,雕刻工艺成熟于明朝,盛行于清两代,技法融浮雕、透雕、刻线为一炉,题材以龙凤、瑞兽、花卉为主,风格雄宏大气,庄重尊贵。主要用于城园林和官府宅院的大门、厅堂、照壁、门楣、檐下、墀头、廊心墙、槛墙以及透风等处建筑装饰。
砖雕早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至明代,砖雕开始由墓室砖雕发展为民居建筑装饰砖雕。
徽州砖雕是古代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部分,遍及城乡。至今还保存在明、清时的古建筑祠堂、大厅、寺庙、书院和民居中。砖雕广泛地应用门楼、门罩、八字墙、镂窗、民檐、屋顶、屋翎及旌表牌坊、神位龛座等,使建筑物典雅、庄重、富有立体效果。"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徽州砖雕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相传鲍四跟父辈学会了烧窑活计,砖瓦生意虽好,但烧砖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赚不了几个钱。他看那些徽商会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来,大把大把的钱钿往外掏,眼馋得很,便买了砖窑到淮安去做生意。鲍四几年生意一做,赚了无数的钱财,竟成了徽州首富。
要递潘氏宗祠,门厅为五凤楼式,气势壮观,门厅两侧的八字墙上装饰有大面积精美细腻的砖雕,描以额枋和框,元宝雕刻更为精彩刻着江南风光、楼台亭阁、水榭、飞禽走兽。运用高浅、透雕、半圆雕手法、高低起伏有度,别具一格的韵味,犹如一幅幅水默画,清新淡雅。尤其是额枋通景图,是徽州砖门楼门罩中精彩的部位,一条额枋通景就像一副手卷式的人手山水画,长约五至七尺,高不过尺许,通常需要五至七块水磨青砖拼成,画画一般均以物为主,有骑马、坐轿、打仗、比武式儿童游戏场面。
纯花卉的图样更是丰富多彩,除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四君子"外牡丹、荷花、石榴、枇杷、荔枝、柑橘、白果、枣子、花生、蔬菜等等,都是层出不穷的雕刻对象。这些形象大都是用折枝、散花、丛花、锦地叠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手法,表现寓意喜庆,幸福和人们美好愿望,这种寓意的吉祥图案,在徽州州砖雕中相当盛行,达到了"图面有意,意在吉祥"的境界。
还有八宝、博古、几何形体、文字形、静物画似的摆设,在砖雕图案中也占有一***置,钟鼎古。琴棋书画被***在花纹环绕的或底衬的饰地中。琳琅满目,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