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水剂对混凝土的影响
影响混凝土的塌落度
一般情况下,从业人员会向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减水剂以实现增大混凝土塌落度的目的,如此能有效改善新拌制混凝土的和易性。
经验表明,未掺入减水剂的混凝土在1小时内损失的塌落度比掺入减水剂的混凝土要少,造成这种“蹊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掺入减水剂后还需要经历拌制、运输以及浇筑等工序。因此,在混凝土施工现场需要采用加水***已掺入减水剂混凝土塌落度的方法,然而该种方法又会显著降低混凝诸如强度等性能,从而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硬结异常等现象出现。
为了有效解决掺入减水剂的混凝土塌落度损失的问题,建议从业人员采用分批分量掺入减水剂以及后掺法等方法,在上述方法中,分批分量掺合法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混凝土塌落度损失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产成本,实现混凝土施工的利益大化。
外加剂与水泥的相容性对混凝土的影响
每一种混凝土外加剂都有它特有的功能,掺加这种外加剂,能够对混凝土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性能进行改善。如掺加减水剂可以在保持相同用水量情况下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或在保持相同流动性情况下降低单位用水量,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等。由此,可以这样理解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的概念: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将经检验符合有关标准的某种外加剂掺加到用按规定可以使用该品种外加剂的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中,若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是适应的;相反,如果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则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之间存在不适应性。如:用几种普通硅酸盐水泥并掺加某种减水剂(经检验符合减水剂质量标准)配制混凝土,在配制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有种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在减水率方面出现了严重不足,则说明这种水泥与该减水剂不适应,而其他几种水泥与该减水剂相适应。再如,当某种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中掺加经检验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的速凝剂却得不到速凝效果,或掺加缓凝剂却得到了假凝效果,都可以认为是由于外加剂与水泥之间不相适应所致。几乎所有品种的外加剂与水泥之间都存在适应性问题,只是目前来说减水剂使用普遍,而且当其与水泥产生不适应性的时候能够比较直观快速地反应出来(如流动性差、减水率低、或拌合物板结发热、流动度损失过快等现象)。
纠正搅拌站外加剂使用的误区,应从试验环节、采购环节、验收环节、使用环节、常规检测、试配验证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加以控制;其中,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的关键在于,控制生产中实际用水量,保证水胶比不大于设计值;在外加剂质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为达到理想的减水效果,必须增大外加剂掺量。实践证明,采购和使用低掺量的高标准外加剂,相比高掺量的低标准外加剂,无论从混凝土的强度保证,还是外加剂的单方成本控制,都是有优势的。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