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凝剂通过降低水泥或石膏水化速度和水化热,来延长水泥的水化硬化时间,使新拌混凝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塑性,从而调节新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其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1%~0.6%,适用于高温条件下连续灌筑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
主要用于补偿材料硬化过程中的收缩,防止混凝土开裂。混凝土用量为10%~12%(以水泥量计),对于要求更高抗渗、抗裂的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增加掺量。在混凝土的初凝前应按有关施工规定,对混凝土表面反复抹压以防风干,避免沉降引起裂缝,终凝后开始养护,养护期不得少于12d。应与本地水泥试验后再使用。
气体引入
在向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后,混凝土内部含气量会明显上升。通常情况下,如果混凝土内部含有一定量的均匀气泡,则混凝土的泌水量会大幅下降,和易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的抗渗性以及抗冻融性,所以在混凝土减水剂掺入法在地下防水工程等对混凝土抗渗性能要求较高的项目中经常出现。
然而,近年来有从业人员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向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非但无法提升混凝土的性能,相反还会明显降低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以及抗压强度。
通过进行大量的控制变量实验,技术人员发现混凝土含气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非常微妙。实验结论指出,在混凝土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混凝土中含气量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则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会下降2%~3%,抗压强度下降4%~5%。除此之外,当混凝土引气量逾越6%这个临界点,则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强度等性能都会显著降低,此时的混凝土已无法满足工程的要求。
所以,引气型减水剂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用引气型减水剂,只要从业人员在使用引气型减水剂的过程中注意将混凝土的含气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即可。
混凝土外加剂的内涵
混凝土外加剂属于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所添加的一种外加剂内容,一般来说,可以实现对混凝土性能的本质性提升。站在具体外加剂的添加比例角度来说,一般不会超过5%,虽然配比含量较低,但在混凝土性能改善上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目前混凝土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由于混凝土外加剂的推广,使得混凝土之前处在的强度差、脆性强等缺点弥补,促使其应用效果越来越明显。
合理控制外加剂用量
在混凝土性能改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进行改变,此时,外加剂使用量的调配应该展示出一定的合理性,切忌不能胡乱使用外加剂,之后按照具体的工程建设和混凝土性能,确定具体的外加剂添加要求。例如,很多工作人员喜欢过多地使用减水剂,但整个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性能并不会发生太多变化,只是出现了沁水率过大等问题,导致混凝土缓凝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延误,混凝土正常建设强度也受到了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对外加剂用量的控制,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前期试验工作的开展,来确定外加剂的实际用量与配比,并以具体实验结果为基础,将实际外加剂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