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凝剂通过降低水泥或石膏水化速度和水化热,来延长水泥的水化硬化时间,使新拌混凝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塑性,从而调节新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其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1%~0.6%,适用于高温条件下连续灌筑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
主要用于补偿材料硬化过程中的收缩,防止混凝土开裂。混凝土用量为10%~12%(以水泥量计),对于要求更高抗渗、抗裂的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增加掺量。在混凝土的初凝前应按有关施工规定,对混凝土表面反复抹压以防风干,避免沉降引起裂缝,终凝后开始养护,养护期不得少于12d。应与本地水泥试验后再使用。
水泥与减水剂的适应性问题
在某次混凝土拌制工作中,发现将少量减水剂掺入水泥中后,水泥硬结状态发生异常变化,几分钟后,水泥凝固速度突然变快,出现所谓的速凝现象,通过分析终确定了造成异常现象的原因:水泥中的石膏、混合材料以及矿物原料等物质不适应减水剂。鉴于以上情况,从业人员在发现混凝土掺入合格的减水剂后流动性变差或者出现速凝现象时,不能采用强行加水的施工方法,而是应当从水泥与减水剂适应性方面入手寻找解决对策,如此方能大程度地保障混凝土成品的质量。在复合使用不同品种外加剂的时候,必须要对其相容性予以高度关注,防止混凝土的性能受到不利影响,比如混凝土发生过度缓凝、假凝或者速凝的现象、达不到要求的塌落度以及导致较差的粘聚性、保水性、流动性等。
因此,在正式使用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外加剂相容性试验,确保其满足相应的要求之后才能够正式投入使用。
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
从不同种类混凝土外加剂应用角度来说,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其中,降水剂的主要作用就是维护用水量的降低,赋予混凝土更好的密度和弹性特性,提升其应用持久性。而引气剂则是低混凝土的易溶性进行强化,通过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有效改变,实现对内部缝隙的控制,终实现对抗渗性能等方面的持续性优化。除此之外,很多混凝土应用时,对于抗渗要求极高,人们需要通过能降水剂的应用来满足施工要求,提升混凝土的自身密度。而且混凝土之中的钢筋很容易出现腐蚀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降水剂应用,实现对混凝土碳化速度的控制。如果混凝土之中的pH值出现下降趋势,相应的钢筋生锈问题也会得到大范围避免。由于混凝土种类不同,对外加剂的选择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想要将实际工作效果展示出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不同混凝土特点,对外加剂的添加比例进行合理控制,维护混凝土自身性能的有效改良。
合理控制外加剂用量
在混凝土性能改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进行改变,此时,外加剂使用量的调配应该展示出一定的合理性,切忌不能胡乱使用外加剂,之后按照具体的工程建设和混凝土性能,确定具体的外加剂添加要求。例如,很多工作人员喜欢过多地使用减水剂,但整个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性能并不会发生太多变化,只是出现了沁水率过大等问题,导致混凝土缓凝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延误,混凝土正常建设强度也受到了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对外加剂用量的控制,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前期试验工作的开展,来确定外加剂的实际用量与配比,并以具体实验结果为基础,将实际外加剂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