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制备色谱陌生吗?还不进来看看它的特点
很多初接触色谱领域的朋友对制备色谱这个名词比较陌生。其实,在化学化工***等广泛采用的层析法以及薄层色谱就是较为典型的制备色谱,换句话说,将分析色谱的进样量增大,同时得出大量的所需物质(馏分)的过程就可以称为制备色谱。分析色谱的目的,是分析出混合物中一个(或者几个)纯物质的含量。制备色谱的目的,是从混合物中得到纯物质。而制备色谱系统则是利用制备色谱的思想能得到纯化物质的多个分析测试设备联用的总称。 分析色谱是制备色谱的基础。当我们在分析色谱上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时,可以将其放大,应用到制备色谱上,由此,我们需要考虑调整上样量,流速,梯度:
1.上样量的调整: 他与分析色谱柱和制备色谱柱的柱长和柱内径有关:
具体关系时;制备柱上样量/分析柱上样量=制备柱长/分析柱长*制备柱内径的平方/分析柱内径的平方;
2.流速的调整:
制备柱流速/分析柱流速=制备柱体积/分析柱体积=制备柱长/分析柱长制备柱内径的平方/分析柱内径的平方;
3.梯度的调整:
制备柱梯度/分析柱梯度=制备柱体积/分析柱体积*制备柱流速/分析柱流速;
***液相色谱的重要性
国产的液相色谱仪在工作了一天之后,都需要停机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可以继续工作,可按照以下的步骤停机。关闭二次仪表;关闭检测器电源,同时切断柱箱温度的检测器电源;停止恒流泵之后切断它的电源;用二次蒸馏水冲洗进样阀的进样孔;切断工作室的电源,加满盛液瓶中的流动相,等到第二天的使用。给色谱仪盖上防尘罩。色谱仪器是需要好几周或者好几个月的暂不使用,除了按照短期停机的步骤之外,还应该拆除替代柱的导管,拔下总电源接线板的插头,贮存好专门用的流动相和样品,擦干净仪器,盖上防尘罩,存放位置需干燥。
液相色谱理论
发展简况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也称现代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仪
20世纪初在俄国的波兰植***学家茨维特(Twseet)首先将植物提取物放入装有碳酸钙的玻璃管中,植物提取液由于在碳酸钙中的流速不同分布不同,因此在玻璃管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植物提取液进行有效的成分分离。
1941年,马丁与辛格用一根装满硅胶微粒的色谱柱,完成了乙酰化氨基的分离,开启了液色谱技术,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49年,马丁建立了色谱保留值与热力学常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色谱的基础;1952年,马丁与辛格又创立了气液色谱法,分离了脂肪酸与脂肪胺。1966年之前科学家所做的努力,为传统经典液相色谱奠定了基础。
而液相色谱仪的鼻祖则是由斯坦因与莫尔于1958年设计的氨基酸分析仪,这种仪器能够分蛋白质水解的产物。首台商用LC则是由沃特斯公司制造。
1971年之后,液相色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HPLC的分析体制也逐步完善。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液相色谱技术已经非常非常成熟,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日趋减少,人们开始转向相关领域发展,如超临界色谱、毛管电泳色谱、制备色谱等。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