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时,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 professor的团队发现只须将四个与iPS细胞特性相关的转录因子Oct3/4、Sox2、c-Myc, 以及Klf4( 简称OSKM,也被称为「山中因子」Yamanakafactors),利用反转录病毒的方式导入小鼠皮肤纤维母细胞后,即可以促使纤维母细胞重新再编程,形成具有多能性iPS细胞的分化能力。这样的细胞, 称为「诱导式多能性iPS细胞」(iPS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
1674年安东尼·凡·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凭借自己制作的一种能放大物体影像200倍的镜片,观察到了血液中的红细胞。又于1677年,地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的存在。
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博物学即二十世纪后期所称的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的总称)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提出:“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所组成,细胞里面都含有些会流动的‘液体’。”却没有具体的观察证据支持这个说法。
1824年,法国植物学家杜托息(Henri Dutrochet,1776~1847)在中提出“细胞确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造”又因为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因此观察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比动物细胞更容易观察,也因此这个说法先被植物学者接受。
在德国施旺和施莱登之后的十年,科学家陆续发现新的证据,证明细胞都是从原来就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而至21世纪初期的细胞学说大致上可以简述为以下三点:细胞为一切生物的构造单位、细胞为一切生物的生理单位、细胞由原已生存的细胞分裂而来。“细胞”一词早出现在日本兰学家宇田川榕庵1834年的著作《植学启原》。中国自然科学家李善兰1858年在其著作《植物学》中使用“细胞”作为Cell的中文译名 。有学者认为李善兰此时并未接触过《植学启原》,因而是独自发明。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