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压力机起源于公元15世纪的德国,有个叫约翰·唐地贝格的人发明了一种活字印刷机,涂上油墨的活字板通过螺旋装置被压摁在纸上。这种机器被当作榨葡萄和橄榄油的木制螺栓压榨机来使用,可以说是所有压力机械的起源。它采用的是逐步花时间压缩的施加静压方式。
螺旋压力机的历史
在欧洲的博物馆中,同样陈列有通过静压进行热锻造的螺旋压力机。据推测是在中世纪,用于制造城市及教会的钢制门窗及五金部件的。
模架结构由上下模座、上下镶块、导向装置、活动镶块、斜楔、固定块等零件组成。借助T型螺栓将其固定在螺旋压力机的工作台面和滑块底面上。特点为:
①借助两组导柱、导套导向,提高装模速度和锻件精度、减少锻模错移。这种结构借鉴了热模锻压力机的模架形式和冲压、挤压类模具导向方式。
②镶块模固定在模架内,镶块紧固是靠四周的几个不同楔块来***紧固,易于安装调整,可实现快速装拆模具。
③通用性好,实现了模块标准化。模架能够适应不同高度模具使用,导柱可以随着镶块高低进行更换,提高模锻有效工时。
④锻模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翻新,模具设计周期短,降低锻模成本。
导向装置 模架采用双导向装置,保证模架导向精度与刚度。导向装置分别有导柱、导套外套、内衬、刮油环组成。导套结构选择组合式结构,便于导向装置精度修复,导套外套用材选用42CrMo,热处理硬度38~42HRC,加工粗糙度内外径为1.6mm。
斜楔 斜楔用于贯穿锻模固定模块。材料选用45钢,热处理硬度略小于模块硬度。采用斜楔压紧能将模块牢牢固定,同时装拆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顶出装置 由于螺旋压力机本身上下各带有顶料装置,可在模架设计中预留顶出孔,供顶出不易出模或卡模锻件用。我们对模架进行了改进优化,使其即能适用方形锻模又能适用于圆形锻模。加工一个与方形模块外形一致的压板,再在压板的内部加工一个与圆形镶块模相匹配的内孔,装模时圆镶块外套上方形压板,组成一个“方形模块”,然后用紧固方形模块的方式安装到模架上。改进后的设计增加了模块规格和配套楔块规格,使其功能和适应性得到提高。
由于螺旋压力机的工作特点,其模锻工艺和模具设计具有下列特点:
1.螺旋压力机上模锻,通常用于单模膛的后终锻,用其它设备进行制坯。在偏心截荷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布置两个模膛。但是模膛的中心距离不应超过丝杠节圆的半径。
2.由于螺旋压力机的行程不固定及有顶出装置,所以较宜于进行闭式模锻、精密模锻和长杆类锻件的镦锻。用于挤压和切边工序时,需在模具(或在设备)上采取限制行程装置。
3.由于有顶出装置,可以减小模锻斜度到1°左右。
4.由于行程速度慢、金属在模膛内停留时间长,冷却快,因此充填模膛的能力较锤上模锻差一些。模锻时一般不超过三次打击。
5.由于打击速度低,模具可以采用组合结构,从而筒化模具制造过程,缩短生产周期,并可节省模具钢和降低生产成本。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