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半径
采用自由弯曲时,弯曲半径为凹模开口距的0.156倍。在自由弯曲过程中,凹模开口距应是金属材料厚度的8倍。例如,使用1/2英寸(0.0127米)的开口距成形16 gauge低碳钢时,零件的弯曲半径约0.078英寸。若弯曲半径差不多小到材料厚度,须进行有底凹模成形。不过,有底凹模成形所需的压力比自由弯曲大4倍左右。
如果弯曲半径小于材料厚度,须采用前端圆角半径小于材料厚度的凸模,并求助于压印弯曲法。这样,就需要10倍于自由弯曲的压力。
就自由弯曲而言,凸模和凹模按85°或小于85°加工(小点儿为好)。采用这组模具时,注意凸模与凹模在冲程底端的空隙,以及足以补偿回弹而使材料保持90°左右的过度弯曲。
通常,自由弯曲模在新折弯机上产生的回弹角≤2°,弯曲半径等于凹模开口距的0.156 倍。对于有底凹模弯曲,模具角度一般为86 ~ 90°。在行程的底端,凸凹模之间应有一个略大于材料厚度的间隙。成形角度得以改善,因为有底凹模弯曲的吨数较大(约为自由弯曲的4倍),减小了弯曲半径范围内通常引起回弹的应力。
压印弯曲与有底凹模弯曲相同,只不过把凸模的前端加工成了需要的弯曲半径,而且冲程底端的凸凹模间隙小于材料厚度。由于施加足够的压力(大约是自由弯曲的10倍)迫使凸模前端接触材料,基本上避免了回弹。
为了选择的吨数规格,为大于材料厚度的弯曲半径作打算,并尽可能地采用自由弯曲法。弯曲半径较大时,常常不影响成件的质量及其今后的使用。
折弯机常用于工业生产中弯曲不同类型的板材。这种设备在很多方面要求很高,精度也很高。挠度是设备的一种不良情况,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弯曲工作。那么如何用这种设备减少挠变现象?
1.折弯机上工作辊设计成腰鼓形状。在设计中,工作辊的工作部分的直径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减小。上辊拉被向.上的力向上偏转,正好抵消腰鼓形状的中部,使上辊拉基本趋于平坦。
2.为上部工作辊增加支撑。该方向为上工作辊增设支撑梁和支撑辊。通过调节支撑辊的高度,上工作辊可以向下产生一定的预变形,正好抵消了上工作辊弯曲板材时向上的变形,从而达到挠度补偿的目的。
3.折弯机设有升降机支架。板端预弯时,应力较大,工作辊会产生挠度变形。预弯后,滚圆时支撑梁会升高,气缸可以从上工作辊和支撑之间穿过。
4.使用背压。.上 工作辊的偏转通过背压的作用而减小。机架外侧安装两个液压缸,对上辊两端垂直施加背压,使上辊中段产生两个向下的弯曲变形,从而消除了上辊挠度不足而产生的变形。在使用折弯机之前,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调整 ,以防止挂上变形。在弯曲板材之前,有必要进行调整,以防止板材突然断裂。另外,使用时注意受力方向。
折弯机模具的规划是提高折弯机模具质量迫切的一步,包括折弯机模材料的选择。型芯应配备保护零件或废料堵塞的装置。同时,需要考虑长期使用中,如何消除滑动普通件和频繁冲击件的磨损对折弯机模具质量的一半影响。在规划折弯机模具家具的布局时,即使布局紧凑、易于操作,也要保证折弯机的零部件具有充足的强度和刚度。传统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的变革,个工业发达***纷纷投入巨资研发现代制造技术,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折弯机模I具必须满足操作方便的要求,如细长冲头或型芯,在规划之初应综合考虑。
虽然也包括其加工速度,但细长的冲头或型芯,尤其是当易损件发生变化时,包括折弯机模零件在内的零件具有丰富的强度和刚度,因此在布局上需要采取适当的覆盖步骤,在规划中修复某个零件时需要消除拆装范围,目前中国机床还没有过多涉足机床领域。
一方面,由于刀具、多轴等硬件技术不够,具有高精度、、柔性自动化的特点,在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工业继续的数控机床,数控折弯机的布局需要采取适当的要盖步骤;冷冲压模具应配备保护零件或废料的装置,数控系统是决定机床设备性能、功能、可靠性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但国外扔对我国实施限制,成为制约我国数控机床发展的瓶颈。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