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中国铁路发展迅速,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十二五”末,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位居。铁路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确,即客车速度越来越快,货车轴重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对轨道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钢轨扣件是联结钢轨与支承结构的重要部件。通过扣件,钢轨被牢牢地固定在轨枕或轨道板上。它具有保持和调整轨距和轨向、提供弹性和电绝缘等功能,从而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和旅客乘坐舒适度。作为轨道部件重要组成部分的扣件具有与铁路发展同样的历程,从初的木枕道钉扣件到混凝土枕弹性扣件,再到重载扣件和高速扣件,每一次创新都是铁路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设计理论、新型材料、制作水平和实验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
1966年,德国铺设了HM型扣件3(图2-11),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HM型扣件以e形SKLI弹条扣压钢轨(故又称SKLI型扣件),以轧制的轨距挡板和工程塑料挡板座保持轨距,以螺旋道钉和塑料套管紧固弹条,扣件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弹条的扣压力为11kN,弹程达12mm当扣件要预组装在轨枕上时,由于弹条中肢较短,受螺旋道钉限制,在工厂预组装时不能将弹条的跟端放到轨枕挡肩上,只好将弹条转180°将弹条的扣压端放置在轨枕挡肩上,而将弹条的跟HM型(SKLI型)扣件端放置在轨距挡板前端的肋墙上。在正常组装时须将弹条转180°,使弹条前端扣压钢轨,弹条后端放置在轨距挡板后端的凹槽中,这样给弹条的安装作业带来了麻烦。为此,20世纪80年代末,又将扣件作了重大改进,采用了SKL14弹条扣压钢轨,并采用工程塑料制造轨距挡板,取消了轨距挡板座,称SKL14型扣件。与原SKLI型弹条不同,SKL14弹条中肢加长,中肢后部收窄。扣件预组装时,可将弹条两侧肢前端放置在轨距挡板前端的肋墙上,而将弹条的跟端放在混凝土枕的挡肩上。正常组装时只需将弹条前移,将弹条跟端放置在轨距挡板后端的凹槽中便可,简化了现场组装工作。由于弹条中段后端收窄,弹条也不能往钢轨方向退出。
S
弹条I型扣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我国六大干线改造的需要,1974年开展了50kg/m钢轨用新型弹性扣件的研究。1975年初通过4个扣件方案的室内比选试验,其中3个扣件方案即型弹条扣件、凹型弹条扣件和波浪型弹片扣件。经试制后于1975年11月中旬1976年初分别铺设到宝成线的杨家湾和铺试验段以及京广线的信阳试验段。其中,ω型弹条扣件和凹型弹条扣件均采用造轨距挡板和聚酰胺6(尼龙6)挡板座,波浪型弹片扣件设有补强弹片以降低主弹片的使用应力并同样采用聚酰胺6弹片座。176年5月至6月,在宝成线杨家湾试验段对3种扣件进行了历40多天的现场测试。结合三个试验段的运营试验结果,完成了新型弹性扣件的终选型。为配合铺设60kg/m钢轨的需要,197年1月设计并制造了60kg/m钢轨用ω型弹条扣件(图3-7),轨距挡板由铸造改为用扁钢热压制造。
1977年7月在宝鸡召开的新型弹性扣件选型审查会上,决定选取ω型弹条扣件进行批量生产,扩大铺设。此后ω型弹条扣件在扩大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改进,1979年3月将ω型弹条扣件改称为弹条型扣件并编制了弹条I型扣件标准图。1979 年4月在信阳召开的鉴定会上通过了***的鉴定,并决定全路大规模推广使用。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