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气泡发展简介:
19世纪中叶,科研人员利用物理学与流体力学,对毫米级气泡在液体中生成、上升过程开展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在化工领域开始对气泡和液滴研究,特别是气液分散相的基础现象的研究成果,促进其在化工机械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微纳米气泡发生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生。21世纪在日本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公司采用溶解释气法原理,制造出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空气、液混合比可达10%,微纳米气泡直径可达5μm到30μm,其产品结构简洁,操作方便,自动化、数字程度高,具有远程和监控功能。
微纳米气泡的定义:
通常我们把气体在液体中的存在现象称作为气泡。目前,对气泡的分类与定义从大到小的顺序大致可分为厘米气泡(CMB)、毫米气泡(MMB)、微米气泡(MB)、微纳米气泡(MNB)、纳米气泡(NB)。所谓的微纳米气泡,是指气泡发生时直径在10微米左右到数百纳米之间的气泡。这种气泡介于微米气泡和纳米气泡之间,具有常规气泡所不具备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河道处理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经过科研实验研究发现,当气泡尺度减小到微纳级别时,气泡在水中停留时间变长,从而与悬浮物接触时间增加;并且气泡的比表面积大增加,其表面特性占主导地位,气泡与悬浮物粘附效率大幅提高,污物的浮力增加,气浮效率可提高20%以上。
当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进入一个湖泊时,由于湖泊水循环不畅,水中的氮磷浓度迅速提高。充足的氮磷供应会导致湖泊中的藻类迅速生长,在快速生长期过后,死去的藻类残骸则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它们也会随之大量繁殖,并在分解藻类残骸的过程中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中的氧含量快速下降,引发水中需氧生物,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通常向水中通入空气或氧气(曝气法),可提高水体中的氧含量,从而能够治理因水体内氮磷含量过多引发的生态系统崩溃问题。传统的曝气增氧技术通过向水中注入宏观气泡方式为水体增氧,由于宏观气泡在水中上浮快,与水体之间的氧交换时间短,增氧效率不高;而微纳米由于在水中停留时间长,与水体之间的氧交换时间长,并且比表面积大,气泡中的气体水中溶解速度快,可大大提高水体增氧效率,从而有力的改善污染水体水质并促进水体内生态系统的修复。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