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斗拱并非完全没有结构价值,它毕竟是屋面与屋身之间的过渡,斗拱抬高了屋面,自然会使建筑更显高大威严,故而民间斗拱的使用往往受到禁止。且看北京城的大小宅门四合院,是鲜有使用斗拱装饰的。但放眼***就没那么绝l对了。地方做法中的斗拱,总是有着丰富的个性和表情,它虽与官式斗拱一脉同宗,但却掩盖不了世俗美学那种强烈的冲动。首先在使用范畴上大大突破了官式建筑的剪辑,同时在形象上也大大丰富起来。
随着对斗拱认知的不断改变,工匠们总能赋予其时代的美感,除了传统木构建筑,我们在石窟、塔、墓室、牌坊、门楼,甚至在民国和现代建筑的外立面上也常见斗拱的身影,斗拱的装饰特性,使其在构建时代特征的同时,也让国人感到亲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表达文化的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斗拱不仅承载了各式的屋顶,同时承托了中国人千百年来栖身之所的审美心绪,而对斗拱的诠释仍需要中国建筑师的不懈努力。
每年假期,故宫游人如织,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紫禁城古建筑有着诸多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魅力,其中的典型特色之一就是斗拱。斗拱是我国特有的古建筑组成部分,是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的由斗形、弓形的木构件在纵横方向搭扣连接,而后在竖向又层层叠加起来的组合木构件,其外形犹如撑开的伞,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饰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大家在欣赏古建筑的美感时,一定会惊叹于古建斗拱的复杂,仿古斗拱是古建筑的重要构建,无论是砖石建筑,还是木构建筑,我们都能看到斗拱的影子。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退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