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斗拱并非完全没有结构价值,它毕竟是屋面与屋身之间的过渡,斗拱抬高了屋面,自然会使建筑更显高大威严,故而民间斗拱的使用往往受到禁止。且看北京城的大小宅门四合院,是鲜有使用斗拱装饰的。但放眼***就没那么绝l对了。地方做法中的斗拱,总是有着丰富的个性和表情,它虽与官式斗拱一脉同宗,但却掩盖不了世俗美学那种强烈的冲动。首先在使用范畴上大大突破了官式建筑的剪辑,同时在形象上也大大丰富起来。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古代建筑中的一些精妙的结构也开始慢慢地退出它所在的历史舞台,开始被人们所淡忘,但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古代建筑结构形式却需要我们对其有所了解,有助于我们后人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领会其中蕴涵的哲学意韵,以便发扬这种从斗拱中体现出来的默默奉献的精神。
斗拱源自高大宫殿屋顶出檐深远的要求,早期的宫殿建筑往往采用斜撑的木柱来支撑宽大的屋檐,斜撑分别设于屋檐的前后方,而为了避免落地的斜撑受雨水侵蚀,其下支点便离开了地面,称为短斜撑,并随着审美需求逐渐被弯曲的木料替代,形成了今天斗拱的横向重要构件——翘,同时,为了增强柱顶部位支撑屋檐的强度,柱顶之上又增加了斗形木块,木块上方沿着屋檐方向叠加长方形的垫木,这些长方形的垫木因审美需要逐渐变成弓形,形成了今天斗拱纵向的重要构件——拱。
斗拱它位于柱梁之上,一个一个单体构件相融相合,亲密地组合成一体,环环相扣,如蟒蛇缠绕,与屋顶相衔,可以说承上启下。它有着一种结构的震慑力和感l染力,只因承受了难以承受的扭曲和重压,才藏头缩尾,在急剧的痛苦中将自己折叠起来。这是一种稳妥牢固的姿态选择,千万年都不会松动变形。
斗拱所承担的责任是大的,压力也是大的。它处在一个关键的力的契合点上,默默无声地进行着力的分解,这是一种有修养有耐性的分解,不张扬,不卖弄,以其个性化的魅力与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终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符号,一个具表现力穿透力的符号。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