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的名字
1.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2.马头墙的形成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它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因房屋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损失十分严重。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办法,并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何歆创制的“火墙”因能有效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
徽州古时因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引起火灾。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连,一家往往殃及邻里,“火烧连营”,损失惨重。采用马头墙的方法,能有效阻隔两幢相连的房屋,防止火势蔓延。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就用竹竿把马头墙上的瓦片推掉,让火势冲上天空。同时由于马头墙内一侧被大火烧烤会向里倾倒,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砖块此时可以起到***火势、降低险情的作用。马头墙与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水道,在火灾发生时可便于运输水源灭火。
马头墙是徽州文化的精神标志,马头墙是乡土秉性的时代象征。游弋其中,细细欣赏,我们会被马头墙内在***的哲理深深地吸引,被强烈的弦外之音所。这种静谧的田园氛围,逍遥的村落情韵,清雅的书卷气质,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马头昂向远方嘶鸣,神态活灵活现,显示了徽州文化博大包容的胸襟;明暗色调的律动,体现了徽州文化底蕴的雅致精深。
徽州古时因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引起火灾。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马头墙的跌落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徽州地处东南山区,多风多雨易潮湿,暴风重者吹毁房屋,轻者吹翻屋瓦,因此,盖砖墙瓦顶较为实用;而马头墙的造型则是一种“寓意于形”的美学思想,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寓意了主人对“读书做官”理想的追求。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