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涌现,电动自行车广泛应用。尤其是疫情期间,电动自行车成为许多居民短途出行的首要选择,但居民在小区却遇上“充电难”等诸多不便。因此,电动车安全管理方面亟待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电动自行车治理体系。
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年均产量超过3000万辆,市场保有量近3亿辆,对构建和谐有序的现代交通体系,有效缓解道路拥堵,防治城市大气污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电动自行车在安全管理上有个较大的薄弱环节,那就是集中充电管理领域。近年来,电动车火灾事故时有发生,起火原因主要是充电不当引起的电气故障。受制于小区物业条件的限制,不少居民将自行车停放在室内、走道及楼梯等公共区域充电,火灾事故隐患屡见不鲜,一旦在室内及封闭区域起火,人员逃生困难,极易造成***。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电动自行车及其动力蓄电池领域的广泛使用,电动自行车行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以智能化、高1端化、个性化为代表的电动自行车将会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其绿色出行的理念也会愈加深入人心。
在大多数地区,根据各区域的重视程度与建设进度不一,充电桩的保有量与使用率也差别甚大,充电设施分布不均衡、不对应,有的区域供过于求,有些区域则供不应求。购买电动***车的人多,充电桩却很少、不好找,充电难成了电动汽车车主们的普遍心病。
近年来电动车的销量增速高于电池充电桩的建设速度,电动车数量增长较快,或许这也是电动车主感到充电不方便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充电桩标准不统一、物业不配套等因素都成为制约电动车使用便利性的重要原因。要让共享充电桩的供给赶上需求,必须摸清家底,同时着眼未来、科学规划,做到桩站先1行、适度超前。要按照各地区的地形和整体建设格局进行设计和规划,当充电需求量比较大时,需要配套足够的充电装置,而且要从长远考虑,超前规划和设置桩站,以满足未来车辆充电的需要。为让充电桩的布局跳出结构性矛盾的窠臼,各地区要做好事前调研、数据分析,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的实际需求,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济、经济合理的原则合理配置,做到只要有人买电动车,就在那里建充电桩,扩大社会车辆充电站的比例,让共享充电桩进小区成为标配。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