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原始的火柴在中国的出现,可以追溯至中古南北朝时期,那时就有人把硫磺粘在小木棒上,借助火种或火刀、火石,而引发出火苗来。北宋陶谷《清异录》中说有一位聪明绝顶的人,用松木浸染硫磺,存放起来备用,使用时与火接触,火焰如同谷穗,当时人们称之为“引光奴”,后来成为商品售卖,遂更名为“火寸条”了。然后,王广义把这些火柴盒放置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叠起若干层,用包袱皮扎起来,后送火柴厂。据说在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就有人游走着出售这种东西。
洋火---名词,早年对火柴的称呼。也有称"自来火"。在早期的中国,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势下,经济萧条,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然而,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轻工业,很难满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很多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买来,所买的东西都要加个洋字,在此条件下就应运而生了"西洋镜"等等带洋字的货物,"火柴"叫"洋火","自行车"叫"洋马儿"。17世纪,法国化学家波义耳用粘有硫磺的细木棒与涂磷的粗纸摩擦而起火,产生了火柴的雏形。
火柴虽是一样小物件,但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不光可以用,还成为小孩子的玩具,连课本里也有它的身影——“用火柴拼出来的这道数学题目,如何只移动一根火柴使等式成立?”
天天要用的“自来火”上海人将“火柴”称为“自来火”。现在不管是便利店还是烟纸店,都会有打火机出售。当时街头卖自来火摊头很多,现在却买不到火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