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制、 “斗口”制这些都是度量斗拱尺寸的基本模数制度。 而斗拱尺寸的计算方法:首先应确定使用多少斗口;再确定采用几踩斗拱;这时才能确定斗拱各构件的尺寸。 也就是说在古代有斗拱的木制建筑是以檐下的斗口尺寸为整个建筑物各构造间权衡制度的基本模数,斗拱各构部件及至建筑物各构部件尺寸及整体规模或大或小均与斗口尺寸的选定有关。 斗拱首先体现出建筑的等级标准,其次又是建筑尺度的度量标准。斗拱位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到了隋唐时期,斗拱的技术发展成熟,达到二分之一柱身的高度,因此唐代建筑具有斗拱尺寸大、挑檐深远的特点。到了宋代,斗拱的尺寸逐渐缩小,至北宋末,斗拱为七分之二柱身的高度。
明清时期,斗拱的形制变得更为纤细,其装饰功能进一步强化,具有很强的修饰效果。在宋代以前,斗拱的彩画较为简单,到了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则可看到斗拱彩画已经产生了丰富的装饰纹样和精细的装饰手法。
斗拱的装饰作用是自然而然的。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梁思成曾经说:“中国各代建筑不同之特征,在斗拱之构造,大小,及权衡上为显著”古时的建筑,可以从斗拱的构造、大小和精细程度,判断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其功能是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到了后来,斗拱更是演变为等级制度的象征,甚至对斗拱的结构和建造做了规定,以至于到了清代,只有宫殿、庙宇等建筑使用,以显示皇家与神佛的威严与尊贵。
特别是明清时期,西藏的很多重要建筑都采用了汉地建筑手法,并在构图上与藏式做法形成整体。这样,就形成了特殊的藏式斗拱。与汉式斗拱相比,藏式斗拱装饰性远大于功能性。
因此藏式斗拱不再执着于复杂严谨的榫卯结构,而更注重于装饰性的审美。繁复有序的斗拱,层层叠叠于精心描绘的栋梁之上,传送礼乐,寄托信仰,让建筑充满生机,富有人情味。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