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调整的目的,是促使磷化形成晶粒细致密实的磷化膜,以及提高磷化速度。表面调整剂主要有两类,一种是酸性表调剂,如草酸。另一种是胶体钛。两者的应用都非常普及,前者还兼备有除轻锈(工件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水锈'及'风锈')的作用。在磷化前处理工艺中,是否选用表面调整工序和选用那一种表调剂都是由工艺与磷化膜的要求来决定的。
一般原则是:涂漆前打底磷化、快速低温磷化需要表调。如果工件在进入磷化槽时,已经二次生锈,1好采用酸性表调,但酸性表调只适合于≥50℃的中温磷化。一般中温锌钙系磷化不表调也行。
磷化前预处理工艺是:
除油脂--水洗--酸洗--水洗--中和--表调--磷化
除油除锈'二合一'--水洗--中和--表调--磷化
除油脂--水洗--表调--磷化
中和一般就是0.2%~1.0%纯碱水溶液。在有些工艺中对重油脂工件,还增加预除油脂工序。
对酸洗过的金属表面须要经粗糙处理或磷化处理,主要是增加金属表面与底漆的附着力。
杭州酸洗磷化,就找杭州富阳常安静电喷塑厂。
金属工件表面状态对磷化质量的影响
测量前统一按仪器校准规范用平板样块校正零位,在磷化前预先测定被处理齿轮的厚度,磷化后在齿轮的相同部位再次测定被处理工件的厚度,两次测得的厚度的差值,即为磷化层的厚度,根据不同品种,磷化前先用涂镀层测厚仪测量1件当批磷化前工件,等分测量基准位置中部三个点,并计算平均值M1,磷化后工件抽检时,等分测量基准位置中部三个点,并计算平均值M2,检验报告抽检三件,对应的工件磷化膜厚度为M2-M1,更换不同品种时需重复上述过程。
磷化膜外观应为结晶致密、连续均匀的浅灰到深***膜,对于轻铁系磷化应为连续彩色膜。允许出现下述缺陷;轻微的水迹,铬酸盐痕迹、轻微挂灰现象,由于热处理焊接及加工等表面状态不同造成的磷化膜缺陷。对于下述则是不允许出现的缺陷:磷化膜出现泛黄生锈、磷化膜疏松、磷化局部无膜,严重挂灰。
磷化与漆配合后的耐蚀性是为重要的,它体现了磷化膜与漆协同后的整体耐蚀能力。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