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抬凿錾刻:你可曾想象,金属片上能作画!
“工欲善其物、必先利其器”。凡入师门者,都要亲手做一套属于自己的工具,这是姚老师给学生立下的规矩。他自己所用的工具,都是亲手制作,有几百个不同的型号。日复一日的劳作,这些工具就如同老朋友一般,使用时得心应手,仿佛能感知姚老师心中所想,伴随榔头的敲打,随心所欲凿刻出不同的肌理纹路。而姚老师使用了数十年的这把榔头,在不计其数的敲打下,端头已经微微凹陷,正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足以见得传统手工艺人的勤勉与辛苦。|天工|姚老师在凿刻创作时完全不靠图样,如同绘画一般,凭借脑海中的构思和想象,用榔头和錾子,在金属上凿刻出精致的图画。他所创作的凿刻工艺品,有的需要足足敲几百万锤。这一幅充满立体感的荷叶、荷花、莲蓬、***,舞动姿态各异,线条灵动跃然而出;而单一朵小小的荷花,就用榔头、錾子敲了上万下,这已不仅仅是一幅绘画作品,精细度已然是一幅“铜板双面绣”。|传习|姚老师从事金属抬凿錾刻近40年,工艺水准可谓是登峰造极。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凿刻技术,更游历大江南北,吸收各地方不同的凿刻工艺加以研究、学习。数十年深厚的功力令姚老师只要看到一张图片,就能知道这件器具采用怎样的工艺凿刻而成,而哪些更好的工艺还能令这件器具的肌理纹路更加的柔顺、完。
传统工艺如何能被现代人所接受并传承下去,姚老师认为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让传统工艺能够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意趣。守传统正宗、采百家之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不断的融合改善,姚老师无愧于苏州金属抬凿錾刻工艺大师的美誉。对于学生的传习教,姚老师毫无保留,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其中,让这门传统手艺能够继承下去、弘扬开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金属蚀刻工艺流程
金属的种类不同,其蚀刻的工艺流程也不同,但大致的工序如下:金属蚀刻板→除油→水洗→浸蚀→水洗→干燥→丝网印刷→千燥→水浸2~3min→蚀刻图案文字→水洗→除墨→水洗→酸洗→水洗→电解抛光→水洗→染色或电镀→水洗→热水洗→干燥→软布抛(擦光)光→喷涂透明漆→干燥→检验→成品包装。
.蚀刻前处理
在金属蚀刻之前的工序都是前处理,它是保证丝印油墨与金属面具有良好附着力的关键工序,因此必须要彻底清除金属蚀刻表面的油污及氧化膜。除油应根据工件的油污情况定出方案,在丝印前进行电解除油,保证除油的效果。除氧化膜也要根据金属的种类及膜厚的情况选用的浸蚀液,保证表面清洗干净。在丝网印刷前要干燥,如果有水分,也会影响油墨的附着力,而且影响后续图纹蚀刻的效果甚至走样,影响装饰效果。
金属在蚀刻液中蚀刻的过程,首先是金属零件表面发生晶粒溶解的作用;其次在晶界上也发生溶解作用,一般来讲晶界与晶粒是以不同溶解速度发生溶解作用的。在多数金属和合金的多晶体结构中,各个晶体几乎都能采取原子晶格的任何取向。而晶粒的不同取向、晶粒密度的大小及杂质都会和周围的母体金属形成微观原电池。
对金属的蚀刻液来讲,一方面这些原电池的存在,使金属表面存在着电位差,电位正的地方得到暂时的保护,电位负的地方被优先蚀刻。另一方面在零件表面具有变化着的原子间距,而且原子间距较宽的地方溶解迅速,一直到显示出不平整的表面为止。然后溶解作用以几乎恒定的速度切削紧密堆积的原子层,表面的几何形状也随着晶粒的溶解而不断变化。晶界上的蚀刻也将进一步影响零件表面。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