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碳源的分类
以IECD和IEA共同于1991年初提交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的报告为基础,经IPCC等***合作,历时5年修改和完善,对碳源做了较为详尽的分类。主要将其分为能源及转换工业、工业过程、农业、土地使用的变化和林业、废弃物、溶剂使用及其他共7个部分。但因IPCC的研究是在发达***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对发展中***的化石燃料和工业发展所涉及的排放状况没有足够的估计。以我国为例,在能源活动中,除化石燃烧的燃烧外,由于我国农村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传统的生物质为燃料的。因此,在2001年10月***计委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起动的“中国准备初始***信息通报的能力建设”项目中,正式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分类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农业活动、城市废弃物和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5个部分。
生物碳源的排放系数
排放系数法排放系数法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排放的气体数量的统计平均值,排放系数也称为排放因子。目前的排放系数分为没有气体回收和有气体回收或治理情况下的排放系数。但在不同技术水平、生产状况、能源使用情况、工艺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下的排碳系数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使用系数法存在的不确定性也较大。此法对于统计数据不够详尽的情况有较好的适用性,对我国一些小规模甚至是企业估算其排碳量也有较高的效率。
生物碳源的生命周期分析
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分析/评价是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行后续评价的方法。它要求详细研究其生命周期内的能源需求、原材料利用和活动造成的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包括原材料资源化、开采、运输、制造/加工、分配、利用/再利用/维护以及过后的废弃物处理。按照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理论上是每个活动过程都会产生CO2气体。由于研究时采用的是从活动的资源开发开始,会涉及不同的部门和过程,需要把在这个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所历经的所有过程进行追,形成一条全能源链,对链中的每个环节的气体排放进行综合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所以用该法研究每个活动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时,是以活动链为分类单位的,与常规的碳源分类方式不太一样。
生物碳源的分析
生物培菌剂,又名生物碳源。在污水处理工艺中,能够有效并且快速的降低总氮。为污水处理事业做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优点:
运行效果 稳定的化学需氧量(COD)值;在长期储存期间无降解;经验证的性能表现:
污泥表观产率对比 MT--1: 0.26-0.3g/g 醇: 0.24--0.36g/g 酸: 0.4--0.5g/g 葡萄糖: 0.55--0.65g/g 由此可以得出:产泥量可以有效减少30%,运行成本降低20%---40%
产品使用方法及用量
将本产品通过计量泵等设备连续投加至缺氧池(反硝化段),DO < 0.5mg/L,与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接触,停留时间2--4小时,即可去除水中硝盐氮。每去除1g硝态氮所需10gMT-01碳源,具体用量根据亚硝盐深度,每日处理水量,停留时间等评估。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