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文山壮族是使用铜鼓并沿袭着铜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许多壮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祭铜鼓、喝铜鼓酒、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等习俗。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反映如下几个意思:
(一)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
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 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
(二)反映对雨水的渴望
其工序主要有如下几道:1、制模型首先用木料做成一个鼓形木模 作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掺有谷壳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层,再敷上掺有草灰、牛粪的细泥料作表层,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退让性。后,捏塑四个实心耳安在耳的部位。2、翻外范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连,然后分块(面范一块、身范二块或面范一块、身范四块)敷以细泥料和掺加草盘、麻丝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设计留好浇口,拆开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纹。3、做芯范(内模)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减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数量的铜芯垫,然后按芯垫印痕厚度刮去一层泥料,并磨光即成。《马援列传》中说道: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其事也可能发生在广西境内。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