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灵山型铜鼓蛙塑像几乎均为六只,三只单体蛙和三只“累蹲蛙”相间环列,其后腿并拢而成三足蛙,背部饰辫形纹、同心圆纹、复线半圆纹,后腿臀都起密线螺旋纹。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反映如下几个意思:
(一)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
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 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五)反映壮族先民的生活和环境《旧唐书·地理志》说:邕州、宣化州所治在县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状江,即骆越水也。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二)反映对雨水的渴望
晋人裴渊《广州记》说:‘俚獠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后汉书·马援传》)晋人刘欣期《交州记》也说:‘出大吴公皮以冠鼓。’(《后汉书·郡国五》注)明人邝露《赤雅》说:‘峒中酋长者,铸铜为鼓。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古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峒为未立郡县前的地方基层***。峒中酋长指壮族酋长,铸铜壮族先民是铜鼓的制造者。壮族祖先已广泛聚居在广西南部沿海一带,如《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五引万震《南州***志》说:‘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无君主恃,在山险,不用王。’俚就是乡里之人,上人,本地人,指的是壮族人。《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第四也说:‘合浦、汉县属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吴改为珠官,宋分置临漳郡及越州。领郡三,治于此.时西江都护陈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凿山为城,以威俚獠。’《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钦南征夷稽,禽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可见这些地区,人民尊称他们的首领为‘都老’。都老是据有铜鼓或制造铜鼓者的尊称,《宾州志》说,在氏族社会末期,氏族酋长由产生,前酋长临终寸先将他作为权势象征的铜鼓暗埋地下,遗嘱谁有本领能找到,谁就可继任酋长。到底找到的人很少,今天西南出土铜鼓很多,恐怕与这种暗埋不无关系。东兰壮族铜鼓为何如此之多?这还得从红水河地域说起。东兰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群山王国之中,红水河自北向南穿过县境。早在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在红水河沿岸生息繁衍,从事农耕。铜鼓都为青铜铸,大小不一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面对山险水恶和生产力低下,他们产生了许多幻想,铜鼓被当作了“神物”“灵器”。相传壮族始祖布洛陀开通红水河时,水绿河绣,那时叫绿水河。后来图额(水神)发癫狂在河底,堵塞流水,山间一片,水黑如墨,人和鸟兽跑上山洞,向布洛陀报苦情。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