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 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 司空。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 大司寇,摄 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 大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 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 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孔子在中国历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孔子圣迹图》之《麒麟玉书》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 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对学校教育的 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 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