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 三桓(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20]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文字出版发行量的著作之一。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孟子、曾子、颜子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这三家的家谱与孔子家谱合称“通天家谱”,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 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 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 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 孔鲤去世了。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 东周向 老子请教。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在中国历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孔子圣迹图》之《麒麟玉书》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 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对学校教育的 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 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的快乐。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