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 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 鲁国。
孔子晚年时期的理想称之为“ 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下没有欺诈,没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中国历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孔子圣迹图》之《麒麟玉书》也”)。”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