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鸡精时的要点
一、炒肉菜不加鸡精
肉类中本来就已含有谷氨酸,和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就会生成鸡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有必要再加入鸡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二、已放醋的菜不能放鸡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较多的菜肴中不能加鸡精。因为鸡精在酸性的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醋溜白菜、糖醋里脊等酸味大的菜肴中都不能放鸡精。
三、拌凉菜中不宜放鸡精
因为鸡精在80℃—100℃的温度下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过低,鸡精便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还扫兴,让人失了胃口。
四、调馅料不宜加鸡精
许多人在制作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鸡精,这样很不安全。温度只要超过了100℃,鸡精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的物质—焦谷氨酸钠,危害***健康。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应该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鸡精。
营养成分高低不同
鸡精和味精哪个营养更高一些呢?
味精主要是通过大米、玉米等粮食或糖蜜,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提取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纳,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鸡精的成分由于比味精复杂,所含的营养也更全1面一些。
除了谷氨酸纳以外,还含有多种***和矿物质。
不过,鸡精再有营养,也只是一种调味品,不能与鸡肉同日而语。而且,据调查,发现市场上不同品牌的鸡精之间,蛋白质含量并不一样,这主要与它们的鸡肉粉或鸡骨粉含量有关。
调味品的渠道
调味品的电商平台,已经不同于快消品的一些食品饮料b2b困境,已经有赢利的企业产生了。
应该说,调味品业是相对来讲较好做b2b电商的,一是店家都非常希望各类调味品能够一家送,调味品用量有大有小,产品多而杂,进货送货频次还不一,多家送,交易与结算都是麻烦,他们希望餐桌上的东西,能一两家配齐了。另外,由于调味品传统经销商,相对以贸易型居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而新生代的b2b电商,无论是长远发展意义,还是系统性工具,以及日常运营,都比以前有所改进。所以,调味品业的电商销售,应有所期待。其化学成分是将核甘酸与谷氨酸钠复合,且鲜度上乘,实现了增鲜调味的二合一。这或许可成为调味品业未来的重要分销形式。
另外,又回到林依轮饭爷的操作上来。他从2014年创建公司开始操作饭爷辣酱,2016年销售了其说的“两三千万”,2017年希望翻十倍,达到两亿。除开发更多新产品外,可能只能从渠道上来算计与拓展了。原来一直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做,再加上自己***产生销量,各处亲自上阵,也只是二千多万。这新的2017年销售增量从哪来?看来只能从传统渠道。从他的渠道策略看出,传统渠道,还是上量的best路径。鸡精溶解性较味精差,如在汤水中使用时,应先经溶解后再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被味觉细胞更好地感知。传统调味品厂家及商家可能还在为不能做电商着急呢,林依轮却主动将渠道铺到线下。但他线上的销量却也是你实在的增量,不可小觑。
所以,未来调味品的渠道模式一定是线上加线下!
所以,调味品厂家或商家们,赶紧布局你的新渠道体系吧!
二、调味品行业产品大数据及行业现状分析与预测
(一)酱油和调味酱1高1端化消费趋势明显,大单品战略取得成效。参展的企业中,酱油和一级产品占91%,其他等级产品占10%,高1端酱油参展的比例在增加。调味酱产品的价格区间比较大,从几元钱到上百元不等。一、差异化特色菜餐饮,将会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在这种餐饮店当中,大厨必不可少,甚至会越来越重要。参展产品价位在30元以上的数量同比增多,也反映了高1端化的发展趋势。
(二)轻餐饮为复合调味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提升,在琳琅满目的餐饮行业中,独具特色、装修时尚的轻餐饮店不断兴起。其实,近年来,消费品业的渠道经销也越来越跨界了,酒水经销商做饮料、乳业经销商做水经销,甚至加油站渠道做消费品经销等等,都屡见不鲜。这类型餐饮让厨房操作更加快捷和便利,并能够实现口味的统一和标准化,这就为服务于这类餐饮的调味料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本土品牌占据优势。在调味品行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约80%,其次是国企,外企和中外合资形式。本土品牌在中国调味品品牌中,依然具有优势,因为本土品牌的产品工艺与配方更适合本地口味和消费需求。
(四)资本活跃度攀升。参展企业中上市企业占总数的9%,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各个产业的都已上市或者正在谋求上市。
(五)老品牌文化交相辉映,营销与宣传方式更加丰富。参展企业品牌中,新兴品牌占73%,老品牌占27%。近年来,行业内新发展企业比例增多,品牌影响力也逐步提升,整个调味品市场发展的活跃度在提高。从地域分布来看,老企业多集中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六)产品包装契合渠道需求,逐渐告别“黑、黄”时代。
(七)主流的产品价格上扬。调味品价格有逐步上涨的趋势,一部分原因是原材料、生产制造人工等成本的提高,另一部分原因是产品品质提升及消费需求的变化。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