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无菌调***环境因素
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
溶解氧——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2—4mg/L)。水温——维持在15~25℃,低于5℃微生物生长缓慢。营养料——***的化学组成实验式为C5H7O2N,霉菌为C10H17O6原生动物为C7H14O3N,所以在培养微生物时,可按菌体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给营养。微生物赖以生活的主要外界营养为碳和氮,此外,还需要微量的钾,镁,铁,***等。
碳源--异养菌利用有机碳源,自养菌利用无机碳源。氮源--无机氮(NH3及NH4+)和有机氮(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
一般比例关系:BOD:N:P=100:5:1
好氧生物处理:BOD5=500——1000mg/l
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有六种:
由外到内水解***、发酵***、氢***和菌、菌、***盐还原菌、厌氧原生动物其中产丝菌是厌氧活性污泥的中心骨架。
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的污水中吸取其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某些生长素等。待处理的污水中必须充分含有这些物质。
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量MLSS、SV的值,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量较少。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培养出来了。测量MLSS、SV的值,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液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测量污泥MLSS、SV的值,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法,由Edward Ardern(爱德华·阿登)和William T. Lockett(威廉·洛克特)于1914年首先在英国发明的。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艺是处理城市污水广泛使用的方法。它能从污水中去除溶解性的和胶体状态的可生化有机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固体和其他一些物质,同时也能去除一部分磷素和氮素,是废水生物处理悬浮在水中的微生物(micro-organi***)的各种方法的统称。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