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草可作绿肥和饲料。1b.粗齿大茨藻(变种)(新拟)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外貌似小灌木状;茎除节部之下常具1或2枚刺外,一般无刺棱;叶具大的截圆形叶鞘,叶片与叶鞘成明显角度,新鲜叶片厚且为肉质,边缘具2或3枚齿,背面具1或2枚齿。以上根据Rendle(189的描述编译。此变种是Rendle依Staunton,G.L.1793年采自我国江南的标本(存Herb.Mus.Brit.)定的,国内无标本。
该种是本属内形态变异显著的种之一,其株高、直径,叶片长短、宽窄,叶齿大小等,因水体环境的不同而变异极为明显。较为稳定的识别标准首推种子外形及外种皮细胞结构,其次是叶耳的形状。澳古茨藻(中国水生维管束植物图谱)图版49一年生沉水草本。植株较粗壮,质脆易断,呈深绿色至墨绿色,基部节上生有不定根;株高20-30厘米。茎圆柱形,光滑无齿,直径1-5毫米,节间长1-3厘米;分枝多,呈二叉状。叶质硬,上部者3叶假轮生,下部者有时2叶近对生,无柄;叶片狭披针形至钻状,长1-2厘米,宽1-3毫米,稍向下弯曲或反卷,先端有1-2枚具黄褐色刺细胞的细齿,边缘每侧具7-14枚锯齿,齿长为叶宽的1/2至相等,齿端具1黄褐色刺细胞,少数叶背面沿脉有稀疏刺状齿,通常1-2枚生于近叶基部,齿端具1黄褐色刺细胞;叶鞘截圆形至倒心形,抱茎,长3-5毫米,上半部边缘具数枚细锯齿。花单性,单生于叶腋;雄花多生于植株上半部,椭圆形,浅黄绿色,长约1毫米,直径约0.5毫米,具1佛焰苞和1花被;雄蕊1枚,花药4室;花粉粒长圆形或椭圆形;雌花,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1毫米;花柱长约0.5毫米,柱头2裂。瘦果褐绿色至褐色,长椭圆形,长3-4毫米,直径约1毫米,上部渐狭并稍有弯曲。外种皮细胞10余列,在种子中部呈六边形,横向明显长于轴向,排列整齐呈梯状,向种子两端,细胞横向渐渐变窄,轴向相应伸长,至种子末端,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或四边形,但仍排列整齐。花果期7-11月。
根、茎、叶、花、果实的差异大多数情况下不需精密的仪器设备,借助简单工具就可测量、鉴别,而且更加直观和简单,造***为误差可能性小。但是形态鉴定难解决的问题是具有细微差异的近缘种或者区别近似种,尤其对于鉴定经验不够丰富的鉴定者而言更加困难,由于形态极相似,因而往往找不到好的形态鉴别特征。由于苦草属植物繁殖微小,野外不易观察,物种间性状相似性高且不同生境下形态可塑性大,因此对苦草属植物的区分比较困难,历对其分类界定出现较混乱的情况,同样国内对苦草属植物的分类也存在很多争议。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