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草可作绿肥和饲料。1b.粗齿大茨藻(变种)(新拟)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外貌似小灌木状;茎除节部之下常具1或2枚刺外,一般无刺棱;叶具大的截圆形叶鞘,叶片与叶鞘成明显角度,新鲜叶片厚且为肉质,边缘具2或3枚齿,背面具1或2枚齿。以上根据Rendle(189的描述编译。此变种是Rendle依Staunton,G.L.1793年采自我国江南的标本(存Herb.Mus.Brit.)定的,国内无标本。
产台湾和广西等地;生于水深0.5-1米的咸水中。也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等地。本种与草茨藻相似,区别在于叶齿较疏而粗;叶耳短三角形;生于咸水中等。多孔茨藻(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图版51一年生沉水草本。植株纤细,质脆,呈黄绿色,有时节间基部呈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生有不定根,上部直立;株高10-20厘米。茎圆柱形,无刺,直径0.5-1毫米,节间长0.5-0.8厘米;分枝多,呈二叉状。叶线形,多为3叶假轮生,于枝端较密集,无柄;叶片线形,柔弱而伸展,长2-5厘米,宽0.2-0.5毫米,先端有1-2枚具黄褐色刺细胞的细齿,边缘每侧具6-24枚细锯齿,齿长约为叶宽的1/10,齿端具1黄褐色刺细胞,叶背面沿脉无刺;叶表皮细胞为纵向的长方形,叶基扩展成鞘,抱茎,褐色,长2-5毫米,倒心形;叶耳内侧无齿,先端至外侧具细锯齿4-9枚,齿端为1黄褐色刺细胞。花单性,单生于叶腋;雄花椭圆形,浅黄绿色,长约1毫米,多生于植株上部,具1短颈瓶状佛焰苞和1花被;雄蕊1枚,花药4室;花粉拉圆形至椭圆形;雌花,无花被,椭圆形;雌蕊1枚,长约5毫米;花柱长1毫米,柱头2裂,不等长,宿存。瘦果***,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直径约0.5毫米。种子长椭圆形;外种皮细胞近四边形至多边形,约20列。花果期8-9月。
广泛分布。生在池塘、河沟。全世界分布。为鱼类饲料,又可喂猪;全草***,治。多年生沉水草本;茎长约30厘米,节间5-15毫米,稍分枝。叶6-8轮生,3次二叉状分歧,偶有2次二回分歧,一回及二回裂叶条形,宽约1毫米,末回裂片丝状,长10-12毫米,花未见。坚果椭圆形,长4-5毫米,宽1-2毫米,灰褐色,初有细绒毛,后脱落,具少数疣状突起,边缘有窄翅,顶生刺(宿存花柱)长10-15毫米,先端钩状,基部扁平;基部2刺向下斜伸,长12-15毫米;果梗长1毫米。果期10月。
产福建、台湾、云南。生在小河及池沼中。欧洲、亚洲及非洲北部均有分布。本种比金鱼藻细且软,叶为3-4次二叉状分歧;果实有疣状突起,顶生刺极短,仅长1毫米,无基生刺,易于区别。常绿苦草一般什么时候种植比较好?当水温低于10℃,长得比较慢,4℃停止生长,0℃乃至水结冰也不会死,0℃以下随着水面冰层厚度增加,叶尖会腐烂越多,但根不会烂,第二年重新发起来。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