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油墨色相调整控制印刷颜色
四色印刷品按照常规工艺是采用标准四色油墨进行印刷的,但是,当遇到某一色颜色明显出现差异情况,通过墨量调整还是达不到颜色要求的,可考虑对某色的油墨色相进行合适的调整,使印刷后的产品墨色符合原稿颜色的要求。如我们在一次印刷四色商标时,叠印后浅桔黄的版面颜色存在明显的偏红相情况,***色相有明显不足的感觉,与原稿颜色相差较大,而对M色墨量的减少和Y色的增大调整,都是有限度的,无法调整至与原稿墨色一致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只有通过适当减少M版的网点面积和增加Y版的网点面积,才能达到有效调整颜色的效果,但是,这样做十分费工费时,并且会增加经济成本,是不可取的。笔者通过对印刷样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整个版面中除平网的Y色部分版面与平网的M色版存在叠印关系外,M色版没有单独单色显色的印刷结果,于是,笔者萌发了在“四色红”的油墨中,加入部分“四色黄”的油墨,组成特殊的专色红的油墨进行叠印,通过这样处理后,浅桔黄的叠印版面,印刷颜色即刻达到与样稿颜色相似的效果,使该产品的印刷颜色终于符合客户的要求。凸版印刷由于图文凸起,可以附著较厚的油墨,在印刷时通过较大的压力(30KG/CM2),将油墨压入纸面的微孔中,所以凸印产品具有轮廓清晰、笔触有力、墨色鲜艳的特点,适于印制文字为主的印刷品。同样道理,在印刷不同材质的系列印刷品,常常因为材质的不同而使某一主色的色相出现明显偏浅情况,对此,可考虑采用对某一色的油墨色相进行适当的调整,实现印刷墨色的纠正,这也是简便、快捷的方法。
不同材质系列印刷品质量控制方法
由于印刷厂生产规模的局限性,如有的工厂只有单一的柔印工艺,有的工厂则是单一的胶印工艺或凹印工艺,不少系列印刷品,客户往往要发到几个工厂分别进行印刷。由于考虑到生产成本,有些客户又没有采用打样工艺,往往是先印的某一种材质的印刷样,就作为另外一种材质印刷品的颜色参照样,如用先印柔印餐巾纸作为胶印白板纸纸碟或淋膜纸纸杯印刷颜色的对照样,给印刷颜色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胶印往往很难跟上柔印的墨色。因为,柔印墨层厚,而胶印墨层可调整范围相对小于柔印工艺。目前国内数字印刷还微不足道,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偏高,数字出版尚未形成气候等阻碍行业的发展,而成本偏高是主因。因此,用不同工艺印刷系列印刷品,宜安排采用胶印工艺的产品先印,采用柔印、凹印或丝印的后印,这样才有利于系列印刷品颜色的控制。如果同样采用胶印工艺印刷不同材质的产品,应考虑将光泽度好的材料先印,光泽度差的材料安排后印。因为光泽度好的材料,印刷墨量的大小控制相对较准确一些,可减少印刷颜色出现大幅度偏差的几率。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印刷稿作为印刷颜色的对照样,要注意样稿材料透光性能对鉴别颜色视觉的影响,如薄膜印刷品、餐巾印刷品透明度高,应与印刷样并列平放在标准看样台上进行鉴别。
纸张防折。纸张储存应摊平堆齐,绝i对避免一折三叠那样放置,堆放时,切不可使纸张的两端交错突出,否则突出部分容易变质。如果在接单时数量和所用纸张要求相同,可以考虑将这两个单合拼在一起,这样只需出一套PS版,还可以减少校版时间,省下的纸张更不可小视。就是同样用胶印工艺印刷的纸碟(白板纸材料)和纸杯(单面PE淋膜纸)这两种产品,由于白板纸材料表面光滑度好,吸墨量就少,而单面PE淋膜纸表面相对较粗糙,吸墨量要大一些,用这两种材料印刷网纹结构相同的版面,在日本正是由于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才在相当大的程序上弥补了传统出版下滑所带来的损失。数字印刷的优越性已经为社会所接受,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如雨后春笋,进步正在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进行着。
所谓系列印刷品就是指同样的一种产品内外包装物的规格不同或成套的产品采用的印刷材料不一样,但是,图文版面结构或颜色相同或相似。
印刷术是人类历史i上i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经历了从萌芽,到雏形,到完善,到兴旺、发达的漫长的演变历程。③注意油墨均匀,印刷品的密度视上水量、室温、机器速度不同而发生变化。1印刷术起源于古代的印i章和石碑,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兴盛于两宋的活字印刷。软打样是指在彩色显示器上直接打样,是一种既便捷又便宜方便的打样方法,它对显示器的颜色精度要非常的高,而且需要人工校准,明显不足的地方是:分辨率低,色彩对显示器的依赖性太强,根本不能为后面的印刷工序做任何参考。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