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仪模型铸造厂承诺守信「在线咨询」
作者:鼎泰雕塑2023/5/23 15:01:54






清代天球仪,1903年制作,直径三尺,嵌有1449颗恒星,沿袭了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为明末从西方传入。类似现代的天球仪。又称浑天仪。
浑象——演示仪器(20张)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浑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以转之,置於密室,与天行相符, 张衡 、 陆绩 所为。”《清史稿·天文志三》:“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 [1]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浑天仪,古器也。旧京凡四座,每座约用铜二万斤。至道仪在测验浑仪所,皇祐仪在翰林天文局,熙宁仪在太 史局天文院,元祐仪在合台。绍兴三年,工部员外郎晋陵袁正功献浑仪木样,命有司制之,太史局请折半制 造,计用铜八千四百馀斤。诏工部侍郎提举,後以巡幸不克成。














古代的天文仪器。有浑仪、浑象两种。浑仪又称圆仪,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何时创制,尚难断定。西汉落下闳曾制造此仪以观天象,经东汉贾逵、东晋孔挺、南北朝张子信、唐李淳风等人研究、改进, 日趋精完善。其主要结构分外、中、内三层。外层由子午环、地平环等交结成固定的框架,放置在支架上;中层由白道环等构成;内层由极轴、赤经双环和窥管(或称望管)等组成。宋元时,沈括、郭敬对浑仪进行革新简化,制成了简单而精密的简仪。浑象又称水运浑象或漏水转运浑天仪,是表示天象的仪器,与现代的天球仪相似。西汉耿寿昌发明,东汉张衡对其进行了改造。其构造是在一个直径四尺(一说为五尺)多的空心铜球上,刻画和镶嵌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宿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等。












张衡采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记时用的漏壶联系起来,用漏壶滴出来的水的力量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一天一周,与天球同步转动。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把天象的变化表示出来,人在屋子里看着仪器,就可以知道某星正从东方升起,某星已到中天,某星就要从西方落下。
漏水转浑天仪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在浑天仪中应用到的齿轮机构和凸轮机构十分复杂,这中间的转动如果不使用逐渐减速的齿轮系统,很难作到。远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时候,中国古人就可以造出这样复杂的仪器是很值得自豪的。可惜的是,这套复杂的传动系统因为年代久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同浑天说和盖天说相类似,宣夜说也是古人提出的一种宇宙学说。《晋书·天文志》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mào,音冒)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幽黑。夫青非,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yào,音耀,七曜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同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这是关于宣夜说的一段完整的史料,它包含了有关宣夜说的许多内容。首先,宣夜说起源很早,汉代郄萌(公元1世纪)只是记下了先师传投的东西。第二,宣夜说认为天是没有形体的无限空间,因无限高远才显出苍色。第三,以远方的***山脉看上去呈青色,千仞之深谷看上去呈黑色,实际上山并非青色,深谷并非有实体,以此证明苍天既无形体,也非苍色。第四,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依赖气的作用而运动或静止。第五,各天体运动状态不同,速度各异,是因为它们不是附缀在有形质的天上,而是漂浮在空中。






商户名称:河北鼎泰雕塑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