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5653934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西方的浑天仪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葡萄牙上画有浑仪.自马努埃一世起浑天仪成为该国之象征.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和“浑天说”。
清代天球仪,1903年制作,直径三尺,嵌有1449颗恒星,沿袭了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为明末从西方传入。类似现代的天球仪。又称浑天仪。
浑象——演示仪器(20张)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浑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以转之,置於密室,与天行相符, 张衡 、 陆绩 所为。”《清史稿·天文志三》:“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 [1]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浑天仪,古器也。旧京凡四座,每座约用铜二万斤。至道仪在测验浑仪所,皇祐仪在翰林天文局,熙宁仪在太 史局天文院,元祐仪在合台。绍兴三年,工部员外郎晋陵袁正功献浑仪木样,命有司制之,太史局请折半制 造,计用铜八千四百馀斤。诏工部侍郎提举,後以巡幸不克成。
南北朝时,到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太史令钱乐之铸造了一座浑天铜仪,实际上是一座浑象,即天球仪。元嘉十七年(440年)时,钱乐之又制作了一座小浑天。它的形制,亦是“象天运,而地在其中。” 依旧是“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备足”。宋以后的梁代亦制作过浑天象。浑天象、浑象、浑天仪等,在名称上的区分并不严格,它们都是形象化的星图。它的功能与作用都比星图多,制作亦比星图困难。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有以下的记载:
浑天仪,古器也。旧京凡四座,每座约用铜二万斤。至道仪在测验浑仪所,皇祐仪在翰林天文局,熙宁仪在太史局天文院,元祐仪在合台。绍兴三年,工部员外郎晋陵袁正功献浑仪木样,命有司制之,太史局请折半制造,计用铜八千四百余斤。诏工部侍郎提举,后以巡幸不克成。时资州龙水县士人张大橶以木为盖天,言可备
军幕中候验。七年,席大光为制置大使,献诸朝。其后,上在容中自作浑仪,然制差小。十四年四月,遂命 有司制之,内侍邵谔领其事,久之乃成。三十二年,以授太史局焉。
在西方,浑仪在希腊文明中诞生,约公元前3世纪时用作教具。
在汉代以前,我国的宇宙理论,大体分为三种,分别是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这三种学说中,浑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被认为是正统的学说。从汉始以后的千余年中长期广泛流行,支配着历代的天文观测和历法的。浑天说认为地在天之中,天似蛋壳、地似蛋黄,日月星辰附着在天壳之上,随天周日旋转。为了演说浑象并观测天体方位,西汉耿寿昌发明了浑天仪。东汉中期,张衡在前人制作的基础上,大胆,于公元117年设计并制造了完整的演示浑天说思想的漏水转浑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