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年,东汉和帝下令贾逵另制一架仪器,用来测量日月的运动,他在浑仪上增设了黄道环,以黄道来测量日月运动,这就是我国历架黄道铜仪。
贾逵用他的黄道铜仪来测量日月的运动,发现太阳的运动显得均匀了(其实也应该是不均匀的,因他的仪器精度不够,当时也没有这样的认识),而月亮的运动仍是不均匀的。贾逵根据自己的实际观测,得出结论:月亮的运动是不均匀的。这一发现是改进仪器得到的个结果,它导致了历法的进步,也丰富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知识,为以后太阳运动不均匀的发现打下了思想基础。
古代的天文仪器。有浑仪
、浑象两种。浑仪又称圆仪,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何时创制,尚难断定。西汉
落下闳曾制造此仪以观天象,经东汉
贾逵、东晋
孔挺、南北朝张
子信、唐李淳风
等人研究、改进, 日趋精密
完善。其主要结构分外、中、内三层。外层由子午环、地平环等交结成固定的框架,放置在支架上;中层由黄
、白道
环等构成;内层由极轴、赤经双环和窥管(或称望管)等组成。宋元时,沈括、郭守
敬对浑仪进行革新简化,制成了简单而精密的简仪。浑象又称水运浑象或漏水转运浑天仪,是表示天象的仪器,与现代的天球仪相似。西汉耿寿昌发明,东汉张衡对其进行了改造。其构造是在一个直径四尺(一说为五尺)多的空心铜球上,刻画和镶嵌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宿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
等。
即浑仪。《后汉书·张衡传》:“遂乃研覈阴阳,妙尽琁机之正,作浑天仪。”《金史·历志下》:“ 吴中 常侍 王蕃 云:‘浑天僕者, 羲和 之旧器,谓之机衡。’积代相传,沿革不一。”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 安溪先生 云:浑天仪三重。其外一重不动者为六合仪,所以定上下四方之位。其中一重旋转者为三辰仪,所以象天体圜动之行。其内一重周游四徧者为四游仪,所以挈玉衡而便观察。”参见“ 浑仪 ”。
也不同于盖天说。古书上记载为"宣夜之学",通称为"宣夜说"。"宣夜"这个名字很怪,初看不知为何义,历来也无解释,直到清朝末期邹伯奇(1817-1867)才说:"宣劳午夜,斯为谈天家之宣夜乎?"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在没有任何说法的情况下可聊备一说,即宣表示喧嚣达旦,夜就是整个夜里,表示天文学家整夜忙于天文观测,又互相讨论,可见宣夜之学即为有关天文学。《晋书·天文志》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mào,音冒)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幽黑。夫青非,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yào,音耀,七曜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同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