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雕四面千手观音
此展品为民国。长47cm,宽40cm,高150cm。此观音铜像较大,观音发顶束髻,戴头披,头披下铸有弥陀。观音面容慈祥,双目俯视,赤足,衣褶流畅,观音服饰暗刻花纹并掐银丝,立于木制莲花台之上,铸工精湛,铜质精良。现收藏于福建民俗博物馆。此尊铜观音佛像为黄铜铸造,佛像结螺髻发,弯眉修目,双耳下垂,面相丰满,表情深沉内省,富有力度,五官轮廓线条异常分明。端坐于莲台之上,坐姿端庄,工艺十分考究精美,线条简洁流畅。手掌厚实,手指纤细,将肢体的柔软质感刻画的十分生动表现的十分充分。此佛像造型型比例协调,不论细部处理,还是整体把握,均增益有度,恰到好处,一丝不苟,殊为难得,是一件不错的艺术陈设收藏美品。铜雕四面千手观音
光福寺的前身是***住宅,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要职)顾野王舍宅为寺。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685-704年)改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代康定元年6月(1040年),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铜观音一尊,随即敬赠给光福寺。由此轰动了吴郡各地,朝拜徒络绎不绝,人们改称光福寺为铜观音寺。惜几经废兴,现存大雄宝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由于朝代更替,频繁,在解放以后铜观音寺内仅存了唐朝方塔、宋元碑刻以及清代的大雄宝殿等古建筑,整个铜观音寺非常破败。铜雕四面千手观音
光福寺的前身是***住宅,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要职)顾野王舍宅为寺。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685-704年)改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代康定元年6月(1040年),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铜观音一尊,随即敬赠给光福寺。由此轰动了吴郡各地,朝拜徒络绎不绝,如海,人们改称光福寺为铜观音寺。惜几经废兴,现存大雄宝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由于朝代更替,频繁,在解放以后铜观音寺内仅存了唐朝方塔、宋元碑刻以及清代的大雄宝殿等古建筑,整个铜观音寺非常破败。1994年落实政策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铜观音寺已先后重建修复了观音殿、藏经楼、大雄宝殿等多处古迹。在铜观音寺慧通法师住持的努力下,又完成钟鼓楼的修复工程。铜观音像唐代铜观音寺内这尊古铜观音像高约一米,体态丰腴,慈眉善目,头戴华锦,身佩玑珠,双足,轻踩莲花宝座,神情自然。左手下垂,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微弯,称为“与愿印”、“如愿印”、或“施与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自然屈臂略上伸齐肩,掌心向外,称为“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而使其安心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