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资州龙水县士人张大橶以木为盖天,言可备 军幕中候验。七年,席大光为制置大使,献诸朝。其後,上在容中自作浑仪,然制差小。十四年四月,遂命 有司制之,内侍邵谔领其事,久之乃成。三十二年,以授太史局焉。
浑象,在天文学上,是古代根据浑天说用来演示天体在天球上的运动及测量黄赤道坐标差的仪器。虽然名称相似,但浑象与浑仪不同。“浑象”又称“浑天仪”,相当于天球仪,用以演示天体运动;而浑仪则用以协助天文观测,有中空的窥管,功能相当于现代的望远镜,只是没有镜片。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从汉代到北宋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内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器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些看法是相当***的,它同盖天浑天说本质的不同在于:它承认天是没有形质的,天体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宇宙是无限的空间。这三点即使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或许正因为它的***思想离开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太远,它不可能为多数人所接受。试想,一个无限的宇宙空间已是难以想象,更何况众多的天体都毫无依赖地飘浮在空中各自运动呢?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力学规律说明了天体的运动,证明了宣夜说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在古代缺乏理论的证明,只能使它保留在思想领域,成为一种思辩的假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宣夜说的观点也渐渐淡漠了。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他所著的《晋书·天文志》中保留了宣夜说的资料,才使这一思想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