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智慧农研-鱼菜共生的技术原理
鱼菜共生的技术原理就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方式之一(图1),即以水为媒介,建立水产养殖动物与植物,植物与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机制,
以促进微生物对养殖有机废弃物的矿化分解和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鱼菜共生系统中,随着鱼类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的增多,异养微生物(包含氨化菌)首先开始繁殖,有机废物被分解并矿化为小分子营养物质,为自养菌(包含硝化***)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其中,有机物质当中的含氮物质经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氮(NH3-N),在硝化***的作用下,NH3-N被氧化为NO2-N,并进一步被氧化为NO3-N,致使NH3-N以及NO2-N含量逐渐下降并趋于零,而NO3-N含量逐渐上升。此时,微生物的代谢旺盛,系统对有机物质的净化能力强。故NO3-N的出现是系统微生态开始建立的主要标志。养殖有机废弃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逐级矿化,继而成为养分被植物根系吸收,从而实现对养殖水体的净化。
鱼菜共生,“鱼”是什么鱼,“菜”又是什么菜,鱼和菜关系怎么处
鱼菜共生理念
对于这一点,在整个鱼菜共生模式中,它起到一个非常有主导性的问题。算是整个系统的应用核1心理念“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样鱼菜共生的模式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模式。但目前的鱼菜共生系统,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生态模式,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发展
循环过滤增氧系统
①系统结构介绍
循环过滤增氧系统主要包含循环泵、微生物过滤反应器、发酵分解过滤袋、零耗能混氧器、加温、混合氧气和硝化种植槽及水产品(如鱼肥、虾壳)收纳器等设备和结构单元构成,实现对虾粪残饵的收集、有压厌氧发酵、亚盐氨氮硝化分解、植物根系吸收和养殖池造浪增氧的效果,完成对养殖水体的循环过滤增氧功能。
鱼菜共生的历史发展
尽管人们对鱼菜共生早在哪里出现有一定争议,但在久远的年代确能找到其存在和痕迹。在古代,中国南方和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就有稻田养鱼的历史,养殖的种类包括:鲤鱼、鲫鱼、泥鳅、黄鳝、田螺等。比如浙江丽水稻田养鱼,距今1200多年历史。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