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凝聚羧酸减水剂的掺量在试验和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控制,掺量太小达不到应有的缓凝减水效果,掺量太大则会引起混凝土超缓凝或严重泌水、离析,与不同品种的水泥和掺合料的配伍性良好,解决了其它聚羧酸减水剂与凝胶材料配伍性的问题,经济效益好。
掺入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在充填、稳定性、可泵性、密实性、抗***盐腐蚀、抗碱-骨料反应、抗冻、抗收缩和徐变等性能上优于普通聚羧酸减水剂,低掺量、高减水率,当掺量为1.0%左右时,减水率可超过35%,产品稳定性良好,低温条件下不会发生沉淀析出,使用聚羧酸聚羧酸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即使在高坍落度时,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离析和泌水现象,而且其外观颜色一致。
聚羧酸减水剂碱含量、氯离子、***钠含量、甲醛含量都很低,生产过程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种聚羧酸减水剂在低掺量范围内,强度随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当超过佳掺量时,强度并没有进一步增大。
一旦进入夏季,温度一般都会在30℃以上,尤其是近,气温已经稳定在35℃作用,在高温天气下使用聚羧酸减水剂随着糖类缓凝材料的加入等因素,很容易发生变质和的现象,而且一般变质了的产品性能就会下降,影响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其实,在夏季导致聚羧酸减水剂变质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高温环境下减水剂应用
1、微生物在适当的湿度、温度条件下能在某一聚合物表面长霉,如果是在湿热的环境下,霉菌的分泌物就会引起物质分解转化为醇类、有机酸等物质,这些物质为霉菌的生长提供养料,从而导致霉菌的繁殖。
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以后,大分子链的运动加剧,一旦超过化学键的离解能,就会发生链式分解、无规断裂,导致聚合物的劣化速度加快,这是就出现了发霉的现象。
3、糖类混凝剂的影响,聚羧酸减水剂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缓凝剂有:葡钠、糖类、柠檬酸等,如果里面的葡萄糖酸钠的生产中在生产的过程中控制不严格,就会发生变质的现象。
在一些工程项目上面,由于受工程进度、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聚羧酸减水剂的使用速度往往不易掌控,有些工程上面的减水剂放置在工地的时间有的超过了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候,所以变质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建议用户在选购的时候,还是与厂家沟通好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免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加入常用改性组分后没有改性效果
目前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科研方面的投入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科研工作的目标只在于进一步提高其塑化减水效果方面,很难做到按照不同工程需要,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出具有不同缓凝促凝效果、不引气或不同引气性、不同粘度的聚羧酸系减水剂系列产品。工程中水泥、掺合料、集料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外加剂生产供应者如何根据工程需要对聚羧酸系减水剂产品进行复配改性非常重要。目前减水剂的复配改性技术措施,基本上都建立在对木质素磺酸盐系、萘系减水剂等传统减水剂改性措施的基础上的。试验证明,过去的改性技术措施不一定适合于聚羧酸系减水剂。
如对萘系减水剂进行改性的缓凝成分中,柠檬酸钠就不适合聚羧酸系减水剂,它不仅起不到缓凝作用,反而有可能促凝,且柠檬酸钠溶液和聚羧酸系减水剂的互溶性也很差。再者,许多品种的消泡剂、引气剂和增稠剂也不适合于聚羧酸系减水剂。通过上面的试验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因为聚羧酸系减水剂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就现阶段的科研深度和工程应用经验的积累来说,通过其它化学组分对聚羧酸系减水剂进行改性的手段不多,而且由于过去针对其它品种减水剂改性所建立起的理论和标准规范,对于聚羧酸系减水剂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进行修正和补充。
不同岩性的机制砂石粉对混凝土的影响
机制砂石粉对混凝土影响,公认的是一定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有积极作用。但是实际试验中发现,不同岩性的机制砂石粉对混凝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岩性对混凝土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
1、吸水率:钙质石粉比硅质石粉的吸水率要小的多。
2、石粉本身的化学影响:石灰岩石粉具有一定的活性,辉绿岩石粉仅起到填充作用。绿质泥岩可能会对减水剂起到吸附作用。
因此应该分别对待,不同岩性的母材生产的机制砂石粉对混凝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含量限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骨料中常含有粘土(山砂更严重),粘土对减水剂有强烈的吸附,其吸附量是水泥的约50 倍,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严重。碎石和机制砂中石粉对减水剂的吸附量与水泥相当,说明配制混凝土时石粉含量过高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0.5%以下含泥量或者细度模数2.8~3.1 的砂(特别是河砂)时减水效果会好一些,7% 石粉含量更有益于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