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五氧化二钒石煤磨细添加钠盐进行氧化焙烧,水浸可溶性盐工艺技术系Blee0ker于1912年发明的提钒技术,是国内外通常用的传统的经典方法。
其工艺技术原则流程:钒矿磨细+工业用盐——团矿成球焙烧——水浸——酸沉粗钒——碱溶——铵盐沉钒——脱氨制精钒。
此项工艺技术已用于我国钒钛磁铁矿铁钒渣提钒工业化生产;70年代初,我国乡镇企业小钒厂也是采用此工艺技术提钒。
水浸:焙烧后物料用水浸出,钒呈N***O3状态进入液相,杂质铬(Na2Cro3)、磷(Na2HPO4)及硅(Na2SiO3)也随钒酸钠进入液相,其它杂质留在渣中。
酸沉粗钒:将含钒溶液中和到一定PH值,可以从中析出水合(V2O5·XH2O)。溶液加热到沸腾后,即有红色(V2O5)沉淀折出,钒与杂质铬 (Cr6+)分离。
碱溶:系粗钒净化过程,钒呈N***O3状态进入液相,与磷、硅等杂质分离。
铵盐淀淀:深度净化。用NH4Cl沉钒,然后煅烧脱氨而获得精制的V2O5产品。
把钒钛磁铁矿磨细(湿磨),磨细后的矿粉与钠盐(***钠)混合造球,球团直接送到链篦回转窑的链篦上,利用回转窑的余热烘干并加热至900℃,随后在回转窑内于1270℃左右停留60—110min,钒转化率可达到92%以上。
湿法冶金工艺生产主要经历以下生产阶段:1、原料预处理;2、固液分离及溶液净化;3、钒溶液沉淀结晶;4、钒酸盐分解、干燥及熔炼。
片状生产
按熔化方式不同可分为:
一步法熔化制片
将多钒酸铵或偏钒酸铵直接放入熔化炉中,在1000℃的条件下,脱水、脱氨、熔化一步完成,国内片状生产几科完全采用该方法。
碳酸钠是强碱与弱酸生成的盐。少量的杂质,特别是碳、氧、氮和氢等间隙元素,可使钒的可塑性降低,硬度和脆性增加。水溶液呈较强的碱性。在工业生产的某些部门,可以代替起作用,加之产品纯度较高,因此,习惯上称之为“纯碱”。纯净的碳酸钠为白色粉末或粉末状结晶。相对密度,熔点851℃。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微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炳酮。
纯碱易吸湿和二氧化碳变成碳酸氢钠而结块。干燥的纯健不侵蚀皮肤,但在水中能水解而具有较强的碱性,有一定腐蚀性,能伤害皮肤和丝毛织物。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