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有多大?
通过“滚球法”和“折现法”,我们可以得出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折现法,设计简单明了,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物资,就可以使用,但是建筑物过高的话,就不适合使用折现法。滚球法,可以通过网络的计算方法测试出保护范围,计算起来十分的复杂,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滚球法的设计原理将折现法和滚球法对比,我们发现滚球法是较为成熟的测量方法。准备一个球体,球体会围绕着建筑物旋转,在球体滚动的范围内,没有被球体接触的地方就是安全区域,也就是雷电到达不了的地方。避雷针也有局限性,保护范围有限,所以我们可以在建筑物上看见多根避雷针。
没有避雷针,怎么扛得住上亿伏特的雷击?凡是高层建筑,都装有肉眼可见的避雷针,它的保护范围呈伞状,在建筑高点能有效地避免在大气中的设施遭受雷击。早在1754年,避雷针就已经在欧洲问世并开始应用,此后迅速扩展到全世界,成为了高层建筑的必需品。
避雷针利用放电的特性,能吸引附近的雷电流,通过引下导线将其导入大地。因此,避雷针的“避”雷实际上是“引”雷。当然,避雷针只是民间通俗的说法,“接闪器”这个名字更接近于它的作用原理。在领域,避雷针是常见的一种接闪器。
而当成功进行风筝实验后的富兰克林,惊奇地发现,人工产生的电能能够被所吸收,换而言之,自然界中的闪电应该也能够被吸收。由此设想,将物体置于高楼之上是不是就能够起到避雷的作用了?
富兰克林很快将这种想法变成了现实,他在高建筑顶上使用一只铁棒,然后在铁棒的下端使用导线连接。而后再将导线引入地底,这样就是避雷针初的模型。
而避雷针是以前的叫法,我国的新称呼已经将这一叫法改成了接闪杆。之所以将名字改变是因为,避雷针的本意是让房屋躲避雷击,而很明显,这样的定义与之避雷针的用处相悖。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