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技术在古代早有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在实践中就已经应用到了避雷针技术。
唐代的《炙毂子》一书中曾记载: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有人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屋顶,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这里提到的屋顶设置的鱼尾形状的金属装饰,实际上就具有避雷的作用,可以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
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在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载:中国屋脊头尾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小的铁丝直通地下。
谁发明了避雷针
人们是如何知道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呢?这要归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用的风筝实验证明了雷电一种放电现象,并根据其特性发明了避雷针。
实验中,富兰克林利用风筝上的铁丝,收集到从云层
中产生的大量电火花。然后,电火花通过风筝的引线传给
了引线下端的钥匙。富兰克林迅速地用之前准备好的菜顿
瓶接触钥匙,这样,来自云层的电就被采集到了。
而当成功进行风筝实验后的富兰克林,惊奇地发现,人工产生的电能能够被所吸收,换而言之,自然界中的闪电应该也能够被吸收。由此设想,将物体置于高楼之上是不是就能够起到避雷的作用了?
富兰克林很快将这种想法变成了现实,他在高建筑顶上使用一只铁棒,然后在铁棒的下端使用导线连接。而后再将导线引入地底,这样就是避雷针初的模型。
而避雷针是以前的叫法,我国的新称呼已经将这一叫法改成了接闪杆。之所以将名字改变是因为,避雷针的本意是让房屋躲避雷击,而很明显,这样的定义与之避雷针的用处相悖。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