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单位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考核指标,不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收入核算,人为创造收入确认的条件或人为虚增收入。如:企业在商品已经发出,账单已交付买方,但在质量弥补方面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在有可能发生销售退回的情况下就确认了收入;形式呆板,千篇一律的八股式文章,可读性必然弱化,很难进入***的视角。企业在销售商品已发出,账单已交付对方,也已收到货款,但还没有履行安装义务,就提前确认收入;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生产工期长的产品,可以按产品的完工程度确认收入,但收入确认条件必须是产品大多已完成,收入和成本必须能可靠计量,但有的单位将许多未开工产品按完工百分比混入结算到产成品中核算,以达到虚增收入。
不能堆砌数字,没有活情况。
审计调查报告只有把“死数字”与“活情况”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补充,才有说服力、可信度。如果只是数字的堆砌、指标的罗列,必然是软弱无力,这种空洞无物,枯燥死板的报告肯定不会受欢迎。
不能内容单一,报喜不报忧。
审计要发挥“”功能作用,成为的“参谋”,就应真实、准确、客观,敢于揭短,敢于***,才不会贻误“病情”,才能“对症下药”。审计调查报告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揭露问题;既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客观因素,又要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找原因。
和年报审计不同,专项审计并无标准的工作底稿模板予以参考,对部分经验不足的执业人员来说,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如果不能有效地识别审计风险,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工作底稿模板化,审计程序固定化。可以为了解其客户的资信状况,决定项目、规模、时间提供重要的证明材料。如:受委托方委托,对房地产企业的存货进行专项审计,却套用通用的生产型企业的存货模板,虽然底稿已经填满,却连单位有几个地块、哪些已开发哪些待开发、项目开工情况、完工程度、建设面积等基本情况一无所知。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