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十字迷宫试验 :
EPM ) 既可以建立焦躁应激的模型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经典测量焦躁反应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臂的恐 惧心理, 形成动物的矛盾冲突来考察大鼠的焦躁状态。 EPM 测试的项目中, 焦躁动物的 OE% 和 OT% 会明显降低, 经典抗焦躁药则使两者升高, OE + CE 反映了动物的运动活性。本研究发现模型组大鼠的 OE% 和 OT% 显著下降, 运动活性也降低。HD反映了动物在非保护区内的探索行为, 代表动物对陌生环境的好奇探究或因恐惧而寻求逃避, 与焦躁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本研究中空瓶应激后的大鼠 HD行为减少; RR可用来观察药有无***作用及***强度。上述结果证实, 慢性应激后的大鼠明显处于焦躁状态, 说明慢性焦躁应激大鼠模型的制备成功, 且通过量化的标准客观反映出大鼠的焦l虑程度。
三、实验指标区域指标开臂1停留时间、活动路程、进入次数、潜伏期、平均速度(X轴投影速度)开臂2停留时间、活动路程、进入次数、潜伏期、平均速度(X轴投影速度)开臂3停留时间、活动路程、进入次数、潜伏期、平均速度(X轴投影速度)其他臂停留时间、活动路程、进入次数、潜伏期、平均速度(X轴投影速度)四、实验方法及应用
1) 动物适应实验环境1周后,称重,禁食24小时。此后每天训练结束后限制性地给予正常食料(据体重不同,大鼠16-20g,小鼠2-3g),以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进食大鼠的80%~85%。
2) 第二天,迷宫各臂及***区分撒着食物颗粒(每只4~5粒,直径约3~4mm)。然后,同时将4只动物置于迷宫***(通往各臂的门打开)。让其自由摄食、探究10min。
3) 第三天,重复第二天的训练。这一过程让动物在没有很强的应激条件下熟悉迷宫环境。
4) 第四天起,动物单个进行训练:在每个臂靠近外端食盒处各放一颗食粒,让动物自由摄食。食粒吃完或10min后将动物取出。
5) 第五天,将食物放在食盒内,重复前一天的训练,一天2次。
6) 第六天以后,随机选4个臂,每个臂放一颗食粒;各臂门关闭,将动物放在迷宫***;30s后,臂门打开,让动物在迷宫中自由活动并摄取食粒,直到动物吃完所有4个臂的食粒。如经10min食粒仍未吃完,则实验终止。每天训练两次,其间间隔1h以上。
因 SP 是单只大鼠进行实验且在实验中大鼠的活动空间受限,故有学者认为以上的临床与实验室表现可能与大鼠的群体隔离或活动空间受限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实验前群体饲养的动物当与群体隔离后也会出现攻击行为增加,血浆中 CORT 增加,功能***等表现。大鼠活动空间受限也可引起血浆中 CORT 的水平的增加,这些结果与单平台睡眠剥夺实验中见到的类似,为克服SP 中大鼠与群体分离及活动空间受限的缺点,在 SP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1.2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M P法于1981年先应用在大鼠睡眠剥夺实验中,在 M P中为扩展大鼠的活动空间将台由 SP 中的 1 个增加至 7 个,仍将1只大鼠放在台间进行睡眠剥夺试验,因大鼠可以在 7个台间自由活动,故活动范围较 SP 中有明显增大。经实验比较,在M P中反映应激增强的一些指标,如上腺重量增加和胸腺重量减少仍然存在,甚至在大鼠血液中 ACTH %CORT 的增加及上腺重量的增加较SP的更高,提示 M P较SP有更强的应激性!考虑到大鼠为群居动物,单只大鼠实验易导致与所在群体的隔离。为克服群体隔离所带来的应激反应,有学者将 M P 法进一步改良发展为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5. 剥夺杆睡眠剥夺法
在标准实验室笼中采用间隙性的剥夺杆扫描进行触觉刺激来干扰自由行为的小鼠。该方法防止了人类接触和干预对睡眠剥夺的影响,并且在整个睡眠剥夺过程期间小化身体活动。此外,该程序准确且可预测。实验室动物从小都是在饲养笼中长大,基于实验室饲养笼使得动物能够保持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实施了一种相对无压力的方法来诱导动物睡眠剥夺模型,从而避免了外界环境及其他因素对睡眠剥夺的影响。此外,基于饲养笼式的睡眠剥夺仪易于组装和清洗,设计更加地人性化。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