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余热锅炉服务为先 南京华电
作者:华电节能环保设备2022/4/5 12:46:18






燃煤燃烧释放出来的高温烟气经烟道输送至余热锅炉入口,再流经过热器、蒸发器和省煤器,后经烟囱排入大气,排烟温度一般为 150~180℃,烟气温度从高温降到排烟温度所释放出的热量用来使水变成蒸汽。锅炉给水首***入省煤器,水在省煤器内吸收热量升温到略低于汽包压力下的饱和温度进入锅筒。进入锅筒的水与锅筒内的饱和水混合后,沿锅筒下方的下降管进入蒸发器吸收热量开始产汽,通常是只有一部分水变成汽,所以在蒸发器内流动的是汽水混合物。汽水混合物离开蒸发器进入上部锅筒通过汽水分离设备分离,水落到锅筒内水空间进入下降管继续吸热产汽,而蒸汽从锅筒上部进入过热器,吸收热量使饱和蒸汽变成过热蒸汽。根据产汽过程的三个阶段对应三个受热面,即省煤器、蒸发器和过热器,如果不需要过热蒸汽,只需要饱和蒸汽,可以不装过热器。17、设备维修***和安全附件试验校验情况,要详细作好记录,锅炉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抽查。当有再热蒸汽时,则可加设再热器。



燃油余热锅炉的***方法

  燃油余热锅炉本体受热面长期不用的***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停炉一个月以上,应采用干***法,停炉一个月以下可采用湿***法。?

  ①干***法:?

  燃油余热锅炉停炉后放去锅水,将内部污垢清除,冲洗干净。在炉膛内用微火烘干(注重不要用大火),然后将10-30毫米块状的生石灰分盘装好,放置在锅筒内,不使生石灰与金属接触,生石灰的重量,以锅筒容积每立方米8kg计算,然后将所有的人孔、手孔、管道阀门关闭,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如生石灰碎成粉状,须即更换,锅炉重新运行时应将生石灰和盘取出。(2)应能有效地削弱进入锅筒的汽水混合物的动能,缓和它对水面的冲击。

  ②湿***法:

  燃油余热锅炉停炉后待炉水冷却到70℃以下将炉水放尽,将内部污垢清除,冲洗干净,所有的人孔、手孔、管道阀门等封闭严密,并用盲板与运行中的锅炉完全隔绝。?然后重新注入已处理的软水至锅炉低安全水位,再将以配制好的碱性溶液注入锅炉,其成份为:(),每吨炉水加8-10kg,假如选用碳酸钠(纯碱),则每吨炉水加20kg,或磷酸二钠,每吨炉水加20kg。待碱性溶液全部加入后,再用软水注入锅炉,直至水从锅炉高处冒出为止,关闭给水阀后,注重使锅炉内碱性溶液混合均匀。***期内要定期微火烘炉、定期使水循环,使各处碱性溶液浓度一致。每五天还要取碱性溶液化验,如碱度小于5-12mmol/1时应外加溶液。4、引起金属过热,容易发生事故三、余热锅炉水垢的清除方法1、碱煮除垢法碱煮除垢法可以使水垢疏松软化。气候严寒的地方不可采用湿***法,以免炉水结冻损坏锅炉。




余热锅炉为什么要进行排污

  含有钙、镁离子杂质的给水进到锅炉后,由于锅炉是一种热交换设备,锅水在锅炉运行中发生受热、蒸发、浓缩、结晶及物质间反应等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了锅炉水中有沉淀物的析出。这些沉淀物形成两种形态:1,水垢,2,水渣。水垢牢固的附着在受热面上,阻碍了热的传导,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所以锅炉要不断地排除含盐量较高的锅水和沉淀下来的泥垢。这就是排污。因此,***提倡大力发展余热利用,节能减排,对保护能源,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余热锅炉排污的目的是保证炉水符合标准,使蒸汽品质良好,受热面清洁,避免发生汽水共腾,提高锅炉热效率及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锅炉点火初期排污是因为炉内的水质引起。因为停运的锅炉内部如果长期保存有水,那么水会与金属产生锈蚀,还有水内的杂质会沉积,各个阀门的门芯也会有***沉积。如果炉内是没有水的,那么炉腔内部的管道也会因为空气的氧化而产生锈蚀。排污是为了做一次水循环,排除掉炉内的沉积物,保证水质。利用声能使粉尘颗粒与空气分子发生震荡,从而阻止粉尘颗粒在受热面上的积尘以及粉尘颗粒之间的粘结。

  定期排污,排出的是循环回路底部的部分水,不但使杂质得以排出,保证锅水品质,而且使受热较弱部分的循环回路换热加强,防止了局部水循环停滞,使水循环系统各部件金属受热面膨胀均匀,减少了汽包上下壁的温差。




余热锅炉按进口烟气含尘量和烟气特性可分为哪几种

   余热锅炉属于环保、节能设施,市场中的这种设备有多种型号,因其分类不同,产品型号也是不相同的,功能也是不同的。那么按照进口烟气含尘量和烟气特性可分为哪几种呢?

1.烟气中含尘量不大于20g/Nm3的余热锅炉为类余热锅炉;

2.烟气中含尘量大于20g/Nm3且不大于70g/Nm3的余热锅炉为第二类余热锅炉;

3.烟气中含尘量大于70g/Nm3的余热锅炉为第三类余热锅炉;

4.烟气中含有粘结性的余热锅炉为第四类余热锅炉;

5.烟气中含有强腐蚀成分或具有***烟气的余热锅炉为第五类余热锅炉。




商户名称: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