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
从纪录片的内容来看,采访对象所陈述的内容,对纪录片的拍摄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基于采访对象的特殊性,以及采访对象对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影响,在采访过程中,不但要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还要正确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定特殊的话题,同时使话题能够围绕纪录片主题服务。因此,根据采访对象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是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纪录片拍摄质量和拍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常见的简单小技巧,对着房间的对角线拍摄会增加空间的深度。
反射型纪录片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这以细节被展现出来了,能有如此强烈力的镜头段落,这是拍摄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这段运动构图的长镜头为纪录片增色许多,它把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融为一体,构建了真正的。
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观察型纪录,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纪录片的采访环节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纪录片拍摄需要。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2019年,纪录片进入“网生” 探索更大表意空间。网生纪录片丰富了原有广电体系下纪录片的类型化探索路径。在题材选择上对接了互联网受众,更接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格调。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