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评定训练系统,什么是等速运动训练?
等速运动训练是一种训练程序,它使用设备通过一种称为等速运动的特定过程来建立和维持肌肉。等速运动训练的重点是使特定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运动;等速运动机器会因速度和阻力而变化,以保持肌肉以恒定的速度工作,这样可以提高肌肉的性能,增强力量,而不会因为过度刺激而受伤,等速运动训练也有助于提供一个基础训练,它可以在负重或其他更剧烈的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等速训练的重点等速运动训练以恒定的速度操作特定的肌肉。等速运动训练的优点是机器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等速肌力评定训练系统——训练方法
等速向心肌力训练:是常用的一种肌力训练方式。由于等速仪器能够提供不同的运动速度,因此可根据不同病情需要,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动速度进行肌力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又称为运动速度谱训练,运动速度谱包括:慢速(1°~60°/s)、中速(60°~180°/s)、快速(180°~300°/s)及功能性运动速度(300°~1000°/s)。运动速度谱训练包括肌力训练运动速度谱训练和功能适应性训练运动速度谱训练两种形式:
A、肌力训练运动速度谱训练常用于运动系统伤病康复的早期及中期,以训练肌力为主。常选用的训练速度谱为:60°/s、90°/s、120°/s、150°/s、180°/s、180°/s、150°/s、120°/s、90°/s、60°/s共10种运动速度。每种运动速度之间相隔30°/s,每种运动速度收缩10次,10种运动速度共收缩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根据肌肉功能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
B、功能适应性训练运动速度谱训练主要用于运动系统伤病康复的后期,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为主。这个时期应进行快速、次大收缩强度及多次重复收缩的训练,训练速度接近日常活动或竞技运动时的收缩速度(300°/s),这对促进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运动员早日重返运动场起着重要作用。
等速离心肌力训练:等速仪器可提供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离心收缩/离心收缩两种训练方式。在前一种训练方式中,主要训练一组肌群,如顺时针方向是肌群的向心收缩,逆时针方向则为同一肌群的离心收缩,从而形成一组肌群向心收缩-离心收缩连续的收缩方式;后一种训练方式,可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两组肌群的离心收缩肌力,提高两组肌群的肌力;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在等速离心收缩训练的训练速度为:30°/s、60°/s、90°/s、120°/s、120°/s、90°/s、60°/s和30°/s,共8种运动速度。每种运动速度可重复收缩10~15次,同样收缩约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到2~3个训练单位。在等速离心收缩中,运动速度的生理溢流作用要大于等速向心收缩,约为60°/s,因此,训练中运动速度之间相隔可略大一些。
每次离心训练的间歇时间一般要长于等速向心肌力训练。这是因为等速离心肌力训练常使肌肉被动伸长,肌张力较大,会出现延迟性肌肉酸痛,疼痛常在训练后第2~3天出现。临床上这种肌肉疼痛常不需处理,3~5天可自行缓解;疼痛明显者可在训练后采用局部冰敷的方法,对缓解疼痛有一定作用。因此,在等速离心肌力训练时,应适当延长间歇时间,每周训练2~3次。
等速肌力评定训练系统——影响肌力的因素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指肌肉内各纤维束的横断面之和。举例——肌肉生理横截面往往可以通过眼观和触摸肌腹大小和质地来判断。这就是为啥力气大的人肌腹比较大和质硬。
肌肉的初长度—— 即收缩前的长度。 因肌肉是弹性物质, 故在生理限度内肌肉在收缩前被牵拉至适宜的长度, 则收缩时肌力较大。 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 肌力大。举例——肘关节在伸直位和半屈位,肘屈肌群所爆发的大力量是不一样的。
肌肉的募集——同时投入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 肌力也越大, 称为肌肉的募集。举例——运动员往往在一身口令和激励语言(如加油)能够爆发更强的运动能力。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 部分肌纤维与肌腱形成一定的角度而呈羽状连接。 这种羽状连接的肌纤维越多,成角也较大, 肌肉较粗, 产生的肌力也较大, 如腓肠肌或其他快肌, 具有较强的收缩力。
杠杆效率——肌肉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 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举例——人体运动学中的省力杠杆、平衡杠杆、费力杠杆三个概念。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