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壮族及先民铸铜工艺的代表作。春秋到明清时期,都有铸造和使用。铜鼓早源与陶釜,个体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唐以后又逐渐变小。明清以后,这一传统技术就消失了。
民间传世铜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不断使用,如今破损已经十分严重。广西的白裤瑶族在的仪式中都要敲铜鼓,据南丹里湖生态博物馆课题组的调查,在所参加的六次仪式所观察到的约100余面铜鼓中,近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鼓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没有一面是完好的。”唐县进忠铜雕工艺品厂铸造、加工、销售于一体,业务含概所有铜器铸造:黄铜,红铜(紫铜),青铜,二黄,响铜,锻铜。那坡县彝族在跳弓节所用的两面铜鼓,破损相当严重。
铜鼓如果继续这样使用下去,这些破损的铜鼓用不了几年了。
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常见的几何纹是云纹、雷纹、水波纹、席纹、钱纹、栉纹、三角齿纹、细方格纹、羽状纹、网格纹、菱形纹、圆圈纹、同心圆圈纹等等。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