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壮族及先民铸铜工艺的代表作。春秋到明清时期,都有铸造和使用。铜鼓早源与陶釜,个体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唐以后又逐渐变小。明清以后,这一传统技术就消失了。
民间传世铜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不断使用,如今破损已经十分严重。广西的白裤瑶族在的仪式中都要敲铜鼓,据南丹里湖生态博物馆课题组的调查,在所参加的六次仪式所观察到的约100余面铜鼓中,近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市面常见的广西铜鼓多用纯铜/青铜和现代工艺精密铸造而成,更具欣赏、收藏、馈赠、纪念之价值。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鼓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没有一面是完好的。那坡县彝族在跳弓节所用的两面铜鼓,破损相当严重。
铜鼓如果继续这样使用下去,这些破损的铜鼓用不了几年了。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得知古代铸造铜鼓的方法有:
(一)、泥型合范法,其工序主要有如下几道: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个鼓形木模 作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掺有谷壳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层,再敷上掺有草灰、牛粪的细泥料作表层,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退让性。后,捏塑四个实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连,然后分块(面范一块、身范二块或面范一块、身范四块)敷以细泥料和掺加草盘、麻丝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设计留好浇口,拆开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纹。
3、做芯范(内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减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数量的铜芯垫,然后按芯垫印痕厚度刮去一层泥料,并磨光即成。
4、合范 一种是鼓面向上的台范;第二种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条范缝封严,并以绳索把整个范绑扎紧,经低温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发,干透硬化。
5、浇注 先将鼓范烘烤预热,达600C0左右,然后从鼓面***或足沿的浇口杯内注人台金熔液,使之进人型腔。
6、拆范及整理 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浇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纺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滑,花纹清晰。
7、定音 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调音台格后,则可以使用了。
壮乡铜鼓,是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约在春秋晚期出现,关于铜鼓的记载,自汉以来常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铜鼓,所以保存下来的铜鼓较多。原始的冶铜术为古代冶金技术奠定了基础,冶金技术的发展又为运用青铜制造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提供了条件。广西的铜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世纪。田东县锅盖岭战国时期墓中出土的铜鼓就是物证。《马援列传》中说道: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其事也可能发生在广西境内。自汉代以后,壮乡铜鼓鉴于文献记载者,可谓史不绝书。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