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经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上朝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20个工人长达6个多月的日夜,终于铸造出炉,作为迎接新年的“贺礼”。该铜鼓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铁匠出身的兄弟俩,自上世纪90年始采用沙模铸造方法攻克了铜鼓铸造中的道道难关,经过多年揣摩、反复试验,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之后,终于掌握了一次性成型铸造技艺和其他核心技艺。该面铜鼓是目前世界大铜鼓,将于2016年1月16日在广西桂林市为铜鼓举行吉尼斯世界纪录评审活动。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已发现的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


广场铜鼓价格多在欢乐和喜庆的场面中出现,但过去在苗族和瑶族的活动中敲击铜鼓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生活在我国广西北部山区的瑶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还连续不断地敲击铜鼓:铜鼓声音宏亮、深沉,鼓声可以把死人离开人间的不幸消息传到很远的村寨,以便他的亲友赶来参加葬礼。敲击铜鼓亦可召唤前来护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达另一个世界。原始的冶铜术为古代冶金技术奠定了基础,冶金技术的发展又为运用青铜制造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提供了条件。


广场铜鼓价格有的有丰富的共存,有的有明显的年代标识,为铜鼓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如1977午在田东县祥周锅盖岭出土一面残铜鼓,伴出有铜剑、铜戈、铜矛、铜斧等青铜器,其铜戈、铜矛、铜剑都有明显时代特征,可以推定这些器物同出于一座战国时代墓,因而也就确定这面铜鼓制作的时代为战国晚期。1976年秋在贵县罗泊湾一座大型土坑木椁墓出土完整的铜鼓两面和已改制成三足铜案的铜鼓一面。这三面铜鼓都属石寨山型,共存的一千余件,经过分析比较,确定这座墓的时代屑西汉初期,三面铜鼓当然也就是西汉前期或更早一些时候制作的了。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的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圣物,演变成为沟通人神的礼器。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粮站出土四面铜鼓,同时伴出青铜器、玉石器四百多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它们属西汉前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