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在2000多年发展历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作为炊具,用来蒸煮食物;用作乐器,在喜庆、祭祀和仪式中敲击作乐;作为重器,以表和象征;作为军鼓,鸣鼓集众,号令战阵;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和巫术仪式,以沟通人神;等等。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时期,许多“官私贾人”将“国之重宝”的铜钱偷运到两广地区卖给当地“夷人”(少数民族),夷人将铜钱熔化,用来铸造铜鼓。可见,当时把铜鼓看得比流通***还贵重。所以,《广州记》、《晋书》、《陈书》、《南史》说到的铜鼓都有广西的铜鼓。到了明代,铜鼓“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铜鼓本身已经是一种财富。
铜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因其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铜鼓文化曾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在历史发展演进和文化生态改变的现实环境下,铜鼓文化也呈现 出日渐衰微的局面,其原有的历史使命逐渐,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传统的保护模式已不足以实现传承发展的目的。***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应实施开发式保护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铜鼓文化。上述铜鼓铸造试验,所运用的技术、方法,都是现代的,工人的技术也很不错,但铜鼓铸造的难题始终无法克服。但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铜鼓的和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工作,浙江、江西等一些乐器厂、工艺品制造厂也相继做过铜鼓的铸造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和一般工艺品的层面,没有得到使用铜鼓的民族的认可。“夷獠”也称为“俚”,《梁书·兰钦传》在记述钦征讨少数民族时就说“破俚帅陈文彻兄弟”。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