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的装饰花纹,常见以下几种:太阳纹是铜鼓普遍的鼓面中心饰纹,它有两种表现形式,滇系的太阳纹光芒呈长的锐角,而粤系的太阳纹光芒则细长如针。蛙纹是富特色的一种装饰,均作立体浮雕状,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个方向旋转。有趣味的是叠蛙,也称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达三四层的。鹭鸟纹:鸟头有大的羽冠,作飞翔状,姿态优美。铜鼓表面装饰***普遍的是几何纹饰,以***单纯的点、线以及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要素,按照美的法则构成各种图案。此外,还有舞蹈纹、竞渡纹等。
铜鼓在2000多年发展历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作为炊具,用来蒸煮食物;用作乐器,在喜庆、祭祀和仪式中敲击作乐;作为重器,以表和象征;作为军鼓,鸣鼓集众,号令战阵;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和巫术仪式,以沟通人神;等等。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时期,许多“官私贾人”将“国之重宝”的铜钱偷运到两广地区卖给当地“夷人”(少数民族),夷人将铜钱熔化,用来铸造铜鼓。可见,当时把铜鼓看得比流通***还贵重。到了明代,铜鼓“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铜鼓本身已经是一种财富。师宗壮大族的传世铜鼓主要集中在与广西接壤和与文山、红河两州交界的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这些铜鼓多说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有个别购买的。


演奏方法编辑但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把铜鼓作为乐器,至今广西河池的瑶族、贵州的苗族崇拜铜鼓的民族——壮族等,都流传铜鼓舞。舞蹈时把铜鼓悬挂起来,一人用鼓槌敲击鼓面,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共鸣,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舞者(一般是集体)围着铜鼓,随着鼓点节奏起舞。以贵州时值10 世纪的五代到14世纪的元代时期。雕塑的种类很多,按所用制作的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玻璃钢雕塑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流行于以贵州、广西北部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区。
